2025年9月3日,北京广场上人声鼎沸,盛况空前。在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日这个特殊时刻,一场震撼人心的阅兵式正在上演。钢铁洪流般的坦克方阵、尖端先进的导弹装备、未来感十足的激光武器系统,以及神秘莫测的无人潜航器,这些现代化军事力量的集中展示令现场观众无不屏息凝神。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徒步方队的表现,官兵们步伐整齐划一,动作精准到位,仿佛是用最精密的仪器测量过一般,展现出中国军人过硬的军事素养。
值得注意的是,在阅兵筹备期间,部分欧洲国家表现得兴致索然,甚至有个别国家领导人明确表示不会出席。然而就在阅兵结束短短数日后,情况却发生了戏剧性转变:欧洲各国政要纷纷开启访华行程。葡萄牙总理蒙特内格罗、英国新任贸易大臣凯尔等重量级人物接踵而至,并且都受到了中方最高规格的外交礼遇。英国方面更是直截了当地表示:要讨论全球经济增长,中国是绕不开的关键议题。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些欧洲国家在短时间内态度发生如此巨大的转变呢?
事实上,在纪念活动前夕,日本方面就曾暗中游说各国,建议欧洲和亚洲的伙伴们保持谨慎,不要急于前往北京的活动。回顾十年前的城楼,时任韩国总统朴槿惠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并肩而立,与中国领导人共同出席阅兵式的场景,至今仍让日本方面耿耿于怀。十年时光流转,如今李在明执掌韩国政权,积极推动中韩关系正常化;与此同时,中印关系也出现明显缓和迹象。这些变化让日本方面如坐针毡,寝食难安。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何部分西方国家选择冷眼旁观。
然而,欧洲国家的缺席绝非仅仅因为日本的游说,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他们各自的战略考量。欧洲国家历来更重视纪念诺曼底登陆、欧洲战场胜利等与自身历史记忆密切相关的重大事件,而对太平洋战场和中国抗战胜利的纪念则相对冷淡。举例来说,1945年5月德国投降在欧洲引发举洲欢庆,而同年9月3日的中国抗战胜利纪念,在欧洲人眼中可能只是报纸上的一个边角新闻——甚至很多人根本记不清具体日期。加之冷战思维和历史记忆的差异,欧洲人习惯性地将二战记忆聚焦于欧洲战场,而有意无意地淡化亚洲战场特别是中国抗战的历史贡献。
除此之外,现实政治因素也不容忽视。中国阅兵式上展示的强大军力,不仅是一次武器装备的检阅,更是一个重要的政治信号。当坦克方阵轰鸣驶过、导弹部队威武列队、受阅官兵踏着整齐的步伐行进时,在欧洲观察家眼中,这无异于一场关于国家实力与社会秩序的完美展示。面对这样的场景,欧洲政客们不得不谨慎权衡:如果出席活动,可能会被美国解读为选边站队。权衡再三,他们最终选择了保持距离。
这种态度也折射出一个更深层的问题:部分欧洲国家对亚太事务的认知仍然有限,对中国综合国力的认识还不够全面。阅兵式展现的强大军事实力、高效动员能力和严密社会组织能力,让他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个东方大国——中国绝非他们想象中的纸老虎,也不是可以轻易应付的普通贸易伙伴。
然而,就在阅兵结束后的短短几天内,欧洲各国的态度就出现了明显转变。2025年9月8日,葡萄牙总理蒙特内格罗首次访华,就享受到了中方精心准备的高规格接待。国务院总理李强亲自出面,安排了一系列高规格活动:从隆重的欢迎仪式到深入的双边会谈,再到多项合作协议的签署,每个环节都经过精心设计,体现中方的高度重视。中葡贸易近年来保持快速增长势头,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与巴西、安哥拉、葡萄牙的贸易额就占中国与所有葡语国家贸易总额的98%。蒙特内格罗此行绝非简单的礼节性访问,而是旨在为双方经贸合作开辟更广阔的空间。虽然中国与葡语国家经济互补性强、合作潜力巨大,但地理距离遥远、经济体量有限、产业结构单一等因素一直制约着双边关系发展。蒙特内格罗此次中国之行,显然希望找到突破这些瓶颈的钥匙,推动中葡合作迈上新台阶。
紧随其后的是英国新任商业和贸易大臣凯尔,他将于9月10日开启中国之行。这是七年来中英经贸联委会首次重启,意义重大。值得一提的是,这次访问原本是前任贸易大臣雷诺兹的计划,但因英国内阁改组而由凯尔接手。为确保访问取得成果,凯尔特意在访华前先赴华盛顿与美国方面协调立场,重点讨论了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合作事宜。这一系列动作表明,在斯塔默领导的新政府任下,英国正采取修复关系、稳步推进的对华政策。英国政府在宣布凯尔访华消息时特别强调,要通过与中国接触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有消息人士向《卫报》透露:要谈经济增长,就必须谈中国。这绝非外交辞令,而是基于现实的清醒认识——中国市场体量庞大、合作空间广阔,任何忽视中国的经济战略都是不完整的。未来,中英双方有望在贸易、投资、科技等多个领域展开深入交流。英国希望通过高层访问为本国企业打开中国市场的大门,而中国也以实际行动展现开放合作的诚意。
那么,欧洲国家为何会在阅兵后出现如此明显的态度转变?答案既简单又现实:利益驱动与现实认知的双重作用。
首先是利益驱动因素。当前全球经济形势不稳,特别是欧洲经济增长乏力,各国都在积极寻找新的合作机遇,希望在国际经贸格局中占据有利位置。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贸易体量,自然成为各国竞相争取的重要合作伙伴。无论是葡萄牙看重的贸易潜力,还是英国追求的投资机会,都将中国置于不可或缺的战略位置。
其次是现实认知的转变。这次阅兵不仅展示了中国的军事实力,更彰显了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和国家治理水平。虽然坦克、导弹等武器装备引人注目,但更让欧洲观察家们震撼的是整个阅兵活动体现出的组织能力和执行效率。从志愿者的专业服务到现场秩序的完美维护,从交通疏导的迅速恢复到各项流程的精准衔接,这些细节都让欧洲政客们认识到:中国绝非他们想象中的样子,而是一个组织严密、运转高效现代化国家。
试想一下,在广场这样的大型公共场所,数万名观众在统一指挥下有序进出,这种城市级别的组织动员能力,世界上没有几个国家能够做到。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国家实力,让欧洲国家不得不重新调整对华策略,主动寻求合作机会。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战略层面的考量。欧洲高层在阅兵后的密集访华,也是想借此机会深入了解中国在全球贸易、投资等领域的政策取向。英国方面公开表态要谈经济增长就必须谈中国,实际上是在向国内外释放明确信号:在现实利益面前,务实合作才是明智之选。无论过去关系如何起伏,面对当下的发展机遇,理性选择才是正道。
欧洲国家态度的转变,折射出国际关系中的一个微妙心理变化。从观望犹豫到主动争取,这种转变说明世界各国已经清楚地认识到:中国不仅拥有强大的国防实力,更具备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的综合能力。这种全方位的发展成就,让欧洲国家不得不放下成见,以更加务实的态度开展对华合作。
主管QQ
站内信联系电子邮箱
站内信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