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已持续三年有余,面对西方国家的全面围堵,俄罗斯依然能够保持战略定力,这背后是军事、经济、社会民意和国际伙伴等多重因素共同支撑的结果。俄罗斯之所以能在高压下屹立不倒,关键在于其拥有深厚的战略底蕴和灵活的抗压能力。
俄罗斯的战略优势首先源于苏联时期留下的丰厚遗产。1991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承了约90%的石油天然气储备,以及全球规模最大的核武库。这些战略资源为俄罗斯提供了强大的威慑力,使其在国际博弈中始终保持着核保护伞下的战略回旋空间。更关键的是,俄罗斯完整保留了苏联的军工体系,从乌拉尔山脉的重工业基地到西伯利亚的精密仪器制造厂,形成了完整的国防工业链。在冲突期间,这些工厂24小时运转,源源不断地生产出T-90M主战坦克、伊斯坎德尔导弹等先进装备。
在经济层面,俄罗斯展现出了惊人的韧性。2025年上半年数据显示,尽管面临西方6000多项制裁,俄罗斯GDP仍实现1.1%的正增长,其中制造业增速达8%。能源出口通过影子舰队和第三方中转等创新方式保持稳定,非能源产业如农业、IT业异军突起。俄罗斯央行提前布局的6400亿美元外汇储备发挥了关键作用,通过资本管制和利率调控,卢布汇率在经历短期波动后迅速企稳。莫斯科交易所的数据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外国投资者对俄债券市场的参与度已恢复至战前水平的70%。
国内民意是俄罗斯的另一大支柱。全俄社会舆论研究中心2025年最新民调显示,78%的民众支持特别军事行动,这一数字较冲突初期还上升了5个百分点。在3月的总统大选中,普京以83%的得票率连任,反映出民众对现行政策的广泛认同。深入分析可见,这种支持不仅源于爱国主义情绪,更与政府实施的民生保障政策密切相关。战时经济下,俄罗斯将能源收入的三分之一用于社会福利,养老金连续两年保持10%以上的指数化调整,失业率控制在3.5%的历史低位。
在国际舞台上,俄罗斯构建了多层次伙伴网络。白俄罗斯作为最紧密盟友,不仅提供军事基地和后勤通道,两国更在2025年启动了联合防空系统建设。伊朗的见证者无人机生产线已实现本土化生产,每月可向俄军提供300架自杀式无人机。朝鲜通过铁路向俄罗斯输送了超过100万发炮弹,并派出5万名建筑工人支援战区重建。印度则通过卢比-卢布本币结算机制,帮助俄罗斯维持了每年400亿美元的能源贸易额。
中国作为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始终秉持客观公正立场。2025年上合组织峰会上,中俄签署了《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在卫星导航、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展开合作。双边贸易额突破2500亿美元,中国汽车品牌在俄市场份额从3%飙升至38%。中国提出的四个应该和平方案获得越来越多国家认同,为政治解决冲突提供了建设性框架。
反观西方阵营,尽管已向乌克兰提供超过2500亿美元援助,但内部裂痕日益明显。美国国会搁置了600亿援乌法案,德国执政联盟因军费分摊爆发内讧,法国极右翼政党在地方选举中赢得历史性胜利。欧洲民众对援乌的疲劳感加剧,最新民调显示62%的欧盟公民认为应优先解决国内通胀问题。军事上,F-16战机的交付延迟达9个月,承诺的100万发炮弹仅完成30%交付量。
这场冲突已成为消耗战,各方都承受着巨大代价。俄罗斯每天军费开支约3亿美元,西方援助体系效率持续衰减。在此背景下,中国倡导的和平谈判显得尤为迫切。历史经验表明,军事手段无法化解根本矛盾,只有回到谈判桌前,才能实现地区的长治久安。俄罗斯已证明其具备长期抗衡能力,而西方同样需要理性认识局势演变,共同寻找政治解决方案。毕竟,重建和平、恢复发展才是符合各方根本利益的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