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开出超亿元罚单,剑指华夏、浙商银行、建信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工银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交银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等7家机构及多名从业人员。其中3名金融从业者遭禁业处罚,个人禁业期限最长达到7年。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处罚规模创下今年纪录,单张罚单最高达8725万元,涉及违规类型涵盖信贷管理、数据报送、投资操作、关联交易等多个关键领域。彰显出监管部门对金融乱象“零容忍”的态度,也反映出当前金融监管“长牙带刺”的严峻态势。
具体来看,在股份行方面,以8725万元罚款成为成为今年以来金融机构中单笔处罚金额最高的机构,其违规行为涉及相关贷款、票据、同业等业务管理不审慎,监管数据报送不合规等。监管部门在对机构追责的同时,也对该行多名责任人员同步作出处罚:其中2名责任人员被给予警告,四人被警告并合计罚款20万元。
据华夏银行披露,相关问题源于2023年监管部门开展的风险管理及内控有效性现场检查。对于监管部门的处罚决定,该行表示诚恳接受,对于监管处罚问题高度重视,深入分析问题成因,已迅速落实各项整改措施,并对相关责任人员进行严肃问责。下一步华夏银行将严格落实监管要求,持续强化内控合规管理,推动业务经营健康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以来华夏银行及分支机构已累计收到超过10张罚单,多次涉及“信贷资金被挪用”“贷款‘三查’不到位”等信贷领域问题,显示出其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上仍需持续补强。
浙商银行因“相关贷款等业务管理不审慎”被罚没合计1130.80万元,一责任人被给予警告处分。
同日,北京金融监管局也对浙商银行北京分行开出了100万元的罚单,处罚原因包括承兑业务调查、审查失职以及商票保兑业务授信、交易背景审查失职等多项违规行为。两名相关责任人也因上述违规行为分别被给予警告处分。
浙商银行近日发布的2025年半年度报告显示,该行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332.48亿元,同比下降5.76%;实现净利润76.67亿元,同比下降4.15%。
国有大行方面,原员工李某、易某彬因利用职务便利违规开展理财业务,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被分别禁业5年、7年。
回溯事件脉络,早在2020年12月初,就有网传图片显示,工银理财的固收处处长李某(原资本处处长)、交易室处长易某彬(原资本处副处长,后负责资管部委外准入)被门头沟检察院带走。彼时新浪金融研究院从多个信源核实,网传内容属实。
2021年底,有媒体进一步披露,两人被查与工行资管部时期委外腐败有关。易某彬相关违规违法问题已经查明并已开庭审理,其违纪违法所得金额约为821万元,被判有期徒刑7年,主要案由为工行资管部时期在委外业务中受贿。
2024年4月,据最高人民检察院消息,工商银行资产管理部原总经理顾建纲涉嫌贪污罪、受贿罪一案被提起公诉,他此前于2023年8月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查,并于2024年2月被开除党籍和公职。
根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对其“双开”处罚的通报,顾建纲身为中管金融企业党员领导干部,丧失理想信念,背弃初心使命,违反党的政治纪律,处心积虑对抗组织审查,信仰缺失,长期参与迷信活动;毫无廉洁意识,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廉洁纪律,长期收受礼品礼金、借用管理服务对象车辆、违规接受宴请和安排;享乐奢靡,热衷高消费娱乐健身活动,并由商人老板报销其个人花费;对党不忠诚、不老实,违反组织纪律,不如实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在组织函询中不如实说明问题,违规插手员工招聘并收受好处;业绩观不正,盲目自信,疏于管理,造成大额投资风险;违反生活纪律。以权谋私、公器私用、主动寻租,以金融投资为名,大肆收钱敛财。
除了上述银行机构,还有2家金融资产投资公司(AIC)、2家保险资管公司被处罚。
工银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工银投资”)和建信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建信投资”)因存在违规行为被分别罚款40万元、85万元。
具体来看,工银投资存在的主要违法违规行为是服务业务价格管理不规范;建信投资的主要违法违规行为包括债转股项目开展不审慎,服务收费定价程序不规范。
据了解,本次被处罚的两家公司分别是工商银行和旗下的全资AIC,均成立于2017年,是中国首批成立的五家AIC公司之一。新浪金融研究院查询发现,在此前之前,两家公司尚无被金融监管部门处罚的先例。
回溯AIC领域过往处罚案例,此前仅在2023年8月、2024年5月,中银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交银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因“未经批准变更住所”分别被罚款100万元。对比可见,本次处罚重点指向债转股项目管理与服务定价程序合规性,这一变化折射出监管对AIC业务创新中“全流程合规”的更高要求,也暴露出部分AIC在业务扩张中对合规管理的重视程度仍需提升。
除此之外,还有2家保险资管公司领金融监管总局罚单,分别为交银保险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交银保险资管”)、太平洋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太保资产”)。
其中,交银保险资管因投资不符合监管要求的计划、债权投资计划相关操作不符合监管要求、关联交易管理不合规等,被罚款115万元。监管部门同时对3名责任人分别给予警告并罚款7万元、2万元、2万元。
太保资产因债权投资计划相关操作不符合监管要求、组合类保险资管产品管理不合规等。被罚款100万元。3人被警告并罚款,其中个人最高罚款达到10万元。
对于上述处罚,太保资产回应称,上述问题均发生在2021年10月之前。针对上述问题,公司高度重视,立即采取针对性措施,相关问题已整改完毕。本次处罚不会对公司造成重大影响,公司各项业务目前正常开展。后续公司将严格执行监管规定,提升主动合规的意识,全面强化内控合规体系,确保各项经营活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及监管要求。
自提出金融监管要“长牙带刺”、有棱有角以来,监管处罚力度持续加码。据市场披露数据统计,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外汇管理局已向银行业开出超4000张罚单,累计罚没金额超13亿元。从违规成因来看,问题多集中于信贷业务违规、反洗钱操作不合规、内控制度不健全等金融机构高频风险领域。
同时,在金融强监管延续背景下,大额罚单频现。以恒丰银行为例,8月20日,其重庆分行因存在掩盖不良贷款、投资管理不到位、贷款“三查”不尽职等多项违规行为,领到“百万级”罚单,含个人罚金在内合计罚没265万元;仅间隔11天,该行漳州分行又因存贷挂钩,以及固定资产贷款、流动资金贷款、个人经营性贷款管理不到位等问题,被处以110万元罚款,相关责任人员同步被给予警告处分。
此类密集的大额罚单,正是“长牙带刺”监管模式持续发力的鲜明体现。同时,强化机构和人员“双罚”原则,出现问题不仅处罚机构,还要处罚相关责任人,除了遭受警告以及罚款等处罚外,还有可能遭遇禁业处理,让机构违规成本不断增加,也倒逼全行业更重视合规管理与责任落实。
事实上,强监管始终是金融监管中心工作之一。今年1月12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召开2025年监管工作会议,其中明确2025年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有序有效防风险,持之以恒强监管,全力以赴促发展,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助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6月20日,金融监管总局党委召开扩大会议,明确提出,要紧扣金融监管中心工作,深刻把握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立足各地实际,统筹推进防风险、强监管、促发展,全力巩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
业内人士认为,金融监管部门开出多张大额罚单,再次释放出“金融强监管、严监管态势将长期延续”的明确信号。在当前监管环境下,合规经营已不再是金融机构的“加分项”,而是关乎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
下一篇:版v131
主管QQ
站内信联系电子邮箱
站内信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