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坦言,随着精力的衰退,未来将会逐步转向导演和幕后工作,可能不再出演电影。
成名于70年代的她,与林青霞、林凤娇是同一代的女星,但这些曾经的银幕传奇早已隐退。
有一个镜头,彭于晏帮张艾嘉点烟,在氤氲的雾气中,弥漫了一丝情欲暧昧的味道。
两人40岁的年龄差,在角色的演绎中似乎被抹平,以至没让观众产生厌恶之感。
要知道,蒋雯丽是内地第一位囊括飞天、金鹰、白玉兰三大奖项的「大满贯」视后。
抛开当年的《最佳拍档》系列,她更多出现在偏文艺的电影里,追求电影的艺术性和人文关怀。
1985年,张艾嘉组织创作了公益歌曲《明天会更好》,集合了60名当红艺人共同演唱,成就了一首流传至今的经典。
六年后,她成立了自己的比高电影公司(巧合的是,周星驰后来成立自己的电影公司也叫比高)。
这部作品不仅成为「香港电影新浪潮」的开山之作,也奠定了许鞍华「新浪潮旗手」的地位。
这部影片是典型的「都市独立女性」题材,用今天的视角来看,更是超越时代的「大女主」电影。
它不仅开创了「台湾新电影运动」的先河,更重要的是,让以「电影手术刀」著称的杨德昌脱颖而出。
无论是在香港电影新浪潮,还是在台湾新电影运动中,张艾嘉都是最主要的推动者之一。
不仅捧出了两届亚太影后刘若英和金马影后李心洁,还在幕后支持了不少年轻导演,比如毕赣。
她在《杨澜访谈录》中提到,自己在美国看到许多电影人将电影视为事业,而回到香港后,却发现很多人更关注赚钱,一旦赚够就想息影,尤其是一些女演员,常常以结婚为「退路」。
这种态度让她感到困惑,因为她认为,电影本身是一个充满乐趣的事业,不该被视为「跳板」或工具。
绑匪似乎对她家的生活作息了如指掌,显然是熟人作案,这类案件往往最为凶险,即使赎金到位,一样会撕票。
每次都冷静克制、步步为营,与对方谈判赎金数额,延缓时间,为警方创造机会。
令人不寒而栗的是,箱子中除了孩子,还有冥币——绑匪显然已做好撕票的准备。
后来,白冰冰得知了此事,不禁感慨,「张艾嘉这些年深入灾区,做过多少好事,但就在她忙救人的同时,自己的儿子却遭到了绑架,这是多么讽刺的一件事。」
她说:「我是一个痛苦完、忧伤完,带着一身伤继续打仗的女人。无论是在事业、感情,始终如此。」
就在上个月,张艾嘉扶持新人导演黄熙拍摄的《女儿的女儿》,在多伦多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站台奖特别提及。
这是该奖自2015年设立以来的首次颁发,既是对影片的肯定,也是对张艾嘉的致敬。
十年前,林奕华在香港大学演讲,提到张艾嘉,「她在60多岁时,依然活得自我、现代,从不封锁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