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的智能制造浪潮中,具身智能产业热度高涨,但真正衡量国家工业化水平的核心领域,始终是工业机器人产业。从全球发展脉络来看,工业机器人的“诞生-产业化-规模化”路径清晰,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市场,正经历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转型,行业格局与技术突破成为市场关注焦点。
工业机器人的起源可追溯至美国,1961年世界首台工业机器人Unimate在此诞生,并应用于汽车装配线年代,美国制造业外包趋势加剧,叠加劳动力市场相对充足,民用工业机器人需求未能形成规模,最终错失产业化先机。与之相反,日、德、韩凭借本土制造业的强劲需求,率先实现工业机器人产业化。20世纪60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汽车、电子产业扩张催生对自动化设备的需求,1982年其工业机器人产量已占全球56%;德国依托汽车、机械制造的高精度需求,通过政策推动危险岗位机器人应用,库卡推出的六轴机器人奠定现代工业机器人标准;韩国则凭借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短缺,以及汽车、3C电子产业的需求支撑,工业机器人密度在2023年达到每万名员工1012台,位居全球首位。
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的崛起,始于人口红利见顶与制造业转型的双重推动。2010年中国15-64岁劳动力人口占比达到74.5%的峰值后持续下降,制造业加速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型。2013年,中国超越德、日成为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2022年新增机器人安装量占全球50%以上,2011-2023年装机量扩大12倍,密度增长40倍。汽车、电子、新能源(锂电、光伏)是拉动需求的核心领域,2013-2023年,国内汽车制造业营收增长68%,电子设备制造业营收增长98%,光伏年新增装机量增长超15倍,锂电池总产量增长超26倍,这些行业的扩张为工业机器人提供了广阔市场空间。
不过,当前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已步入“深水区”,周期性特征愈发明显。需求端虽保持增长,但增速放缓且波动加剧。2021-2024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增速从53.98%下滑至-4.49%,2024年全年销量同比下降约5%。下游新能源领域受投资减少、产品价格下滑影响,对机器人的需求疲软,同时压缩了机器人厂商的定价空间,企业盈利能力承压。供给端则面临产能过剩压力,2019年国内工业机器人产量首次超过安装量,库存累积现象显现。2023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43万台,2024年增至55万台,但2023年出口与国内安装量合计仅39万台,产销缺口持续存在。产能扩张一方面来自存量企业的产能加码,另一方面来自跨界玩家的涌入,2024年以来新成立的工业机器人相关企业多达24家,涵盖智能科技、汽车零部件、消费电子等多个领域。
在市场竞争格局上,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长期由日本发那科、瑞士ABB、日本安川、德国库卡“四大家族”主导,其合计出货量占全球50%以上,在高端应用领域市占率更高。中国市场则呈现“总量突破、结构分化”的特点:2024年国产品牌出货量占比首次突破50%,2025年一季度渗透率再提升2个百分点,埃斯顿等头部企业市场份额达10.3%,成为首个登顶中国市场的国产品牌。但从价值量来看,国产厂商仍集中在中低端领域,高价值大负载机器人依赖进口。以2024年数据为例,发那科中国区单台机器人价值量约27.8万元,而埃斯顿单台仅14.5万元,差距显著。
细分领域中,国产轻载机器人已形成全球竞争力。协作机器人作为增长最快的分支,2024年全球市场规模约19亿美元,预计2028年将达49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超30%。中国协作机器人企业不仅实现全球布局,还在技术与交付上形成优势:越疆科技突破悬浮触控技术,将人机协作安全速度提升至行业标准的4倍;遨博智能推出“T+7”交付模式,远超外资品牌3-4周的供货周期。2024年越疆协作机器人全球出货量超8万台,全球市场份额13%,位居第二,中国市场排名第一。此外,SCARA机器人、Delta机器人国产化率也分别超过60%和50%,在电子、轻工业等领域广泛应用。
相比之下,大负载机器人成为国产替代的“硬骨头”,核心卡点集中在核心零部件与客户壁垒两方面。控制器、减速器、伺服系统作为工业机器人的“三大核心部件”,合计占整机成本60%,但国产产品在技术上仍有差距:控制器软件层面的稳定性、响应速度不足,多关节机器人厂商自研比例仅30%;伺服系统的高精度编码器依赖进口,高端大功率产品稀缺;减速器领域,日本纳博特斯克、哈默纳科垄断全球75%市场,国产减速器在使用寿命、可靠性上与外资产品存在差距,2024年国产减速器按营收计市占率57%,按销量计达70%,价差背后是隐性性能指标的差距。同时,下游高端客户如汽车整车厂对设备稳定性要求极高,外资品牌凭借长期积累的口碑与服务,占据整车装配等核心环节,国产厂商暂难突破。
面向未来,工业机器人行业将呈现三大趋势:一是行业整合加速,IPO与并购重组成为企业突围关键。埃斯顿、节卡等企业推进上市进程,海尔收购新时达等案例增多,企业通过资本运作获取资金与资源,应对市场竞争;二是重载机器人突破需产业链协同,链主企业将牵头整合研发资源,攻克RV减速器、高端伺服等核心技术,推动中高端产品国产化;三是具身智能成为战略赛道,2025年前五个月国内具身智能与机器人领域融资金额已突破230亿元,超2024年全年。埃斯顿、埃夫特、新松等头部企业纷纷布局人形机器人,美的计划未来三年投入500亿元研发基金,加码AI大模型与具身智能,行业技术迭代速度将进一步加快。
从全球产业变迁到中国市场突围,工业机器人行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随着国产替代向核心技术渗透、产业链协同不断深化,中国工业机器人有望在全球智能制造竞争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