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家FGW和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人工智能+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开展可控核聚变智能控制系统研究。消息一出,相关概念股应声而动,但细心的投资者很快就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这些股票往往在消息公布后短暂冲高,随后便陷入漫长的横盘震荡。
作为一名浸淫市场多年的量化投资者,我深知这种现象背后的玄机。记得2024年9月9.24新政出台时,某只核聚变概念股在短短几天内暴涨30%,但随后的40多个交易日里,股价就像被施了定身法一样纹丝不动。当时很多散户朋友都抱怨:这么好的政策,怎么股价就是不涨?
股价涨跌的表象之下,真正左右其走向的,是 K 线图难以直接显现的交易行为。这恰如观赏木偶戏,多数人目光聚焦于台前木偶的一举一动,却鲜少留意到幕后那双操控全局的手。在我们这个市场里,政策消息、业绩分红都只是摆在台面上的木偶,真正决定股价走向的,是那些手握重金的机构投资者。
我用了十多年的量化分析工具清楚地记录下了这些牵线人的操作轨迹。通过大数据统计,我们可以把每笔交易行为进行分类比对,最终还原出机构资金的真实动向。这就像给市场做了一次X光扫描,让那些隐藏在涨跌背后的真相无所遁形。
为什么现在的行情总是上涨时间短、调整时间长?这是因为在市场不确定性加大的情况下,大资金选择了一种更为稳妥的策略——用时间换空间。他们既不想踏空行情,又不愿贸然推高股价成为众矢之的。
以那只核聚变概念股为例,表面上看它大部分时间都在震荡,但通过量化分析工具可以看到,在震荡期间机构资金始终保持着活跃的交易状态(图中橙色柱体)。这种机构库存数据直观反映了大资金的参与程度。
很多人认为只要有机构持仓的股票就是安全的,这种想法大错特错。2024年二季度,国家队资金中央汇金和中证金融合计增持贵州茅台市值达270亿元。但令人意外的是,茅台股价在那个季度却持续下跌。
通过量化分析我们发现,从2024年5月17日那周开始,机构库存数据就消失了。这意味着虽然机构持仓仍在,但他们已经不再积极参与交易。这种情况下,再大的持仓量也阻止不了股价下跌。
回到开篇提到的人工智能+可控核聚变政策。这个行业确实前景广阔,据IgnitionResearch预计,到2050年可控核聚变行业市场规模可能达到1万亿美元。但作为普通投资者,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
记住一点:再好的概念也需要真金白银的持续投入。就像托卡马克装置需要持续的等离子体约束一样,好股票也需要持续的机构资金支持。
市场就像一台精密的仪器,每个零部件都在按照自己的规律运转。我们可能无法预测每一个零件的运动轨迹,但通过科学的数据分析,至少可以看清整个机器的运转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