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苏联航空工业的璀璨明珠,安-12运输机诞生于乌克兰基辅的安东诺夫设计局。在1950年代中期,为满足苏联空军对中型战术运输机的迫切需求,安东诺夫团队倾注全力投入研发。1957年3月,首架原型机在基辅郊外的试验场腾空而起,其搭载的四台伊夫琴科AI-20涡桨发动机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这款空中巨兽拥有20吨载重能力和3600公里的惊人航程,其坚固的起落架设计使其能在简易土质跑道上自如起降。1959年正式列装部队后,安-12迅速成为苏联空军的运输主力,其宽敞的4.6米×2.6米货舱和可完全放下的尾部舱门,让装甲车和重型装备都能快速装卸。在1973年停产前的十四年间,共有1243架安-12从生产线驶出,其中近三分之一出口到华约国家及亚非拉盟友。中国空军在1966年首次引进该机型,成为当时亚洲少数拥有先进运输机力量的国家之一。
1991年苏联解体犹如一记重拳,将完整的航空工业体系击得支离破碎。安东诺夫设计局划归乌克兰后,俄罗斯突然发现自己空有生产线却失去了核心技术。位于塔什干的飞机制造厂虽然设备尚在,但关键图纸和知识产权都留在了基辅。随着俄乌关系持续恶化,两国航空合作彻底陷入僵局。为摆脱困境,俄罗斯在2017年启动了伊尔-276项目,计划采用最新研制的PD-14涡扇发动机,将航程提升至5000公里。设计团队在茹科夫斯基中央空气流体动力学研究院进行了数百次风洞试验,试图通过优化机翼后掠角来提升燃油效率。然而西方制裁导致项目举步维艰,进口的航电系统和特种合金供应中断,原型机的组装工作被迫在乌里扬诺夫斯克工厂时断时续。原定2023年的首飞计划已三度推迟,项目负责人近日承认,即便到2028年也难以实现量产。现役的安-12机队平均机龄已超过40年,俄罗斯空军不得不将每架飞机的维修时间延长至18个月,部分飞机甚至拆解零件来维持飞行。
中国航空人用十年光阴完成了对安-12的完美蜕变。1968年,西安飞机工业集团的工程师们对引进的安-12进行了毫米级测绘,他们发现原机3.27米宽的货舱门框存在应力集中问题,在运-8设计中改用整体锻造成型技术。1974年12月25日,运-8原型机在阎良机场首飞成功,试飞员报告新型国产WJ-6发动机在高原起降性能优于原装动力。1980年批量生产后,陕飞陆续推出十余种改进型号:运-8C采用全密封舱体设计,能在万米高空运送精密仪器;运-8F-200换装数字化航电系统,驾驶舱仪表从126个减少到28个;最新运-8G电子战机配备有源相控阵雷达,探测距离达450公里。截至目前,运-8系列已生产超过600架,出口至38个国家。2022年,哈萨克斯坦一次性采购12架运-8F-200W替换其苏制机队;缅甸空军将运-8改装为海上巡逻机,在安达曼海域执行监视任务。在迪拜航展上,加装空中受油管的运-8演示了8小时不间断飞行能力,让国际客户惊叹不已。当俄罗斯仍在为伊尔-276的样机发愁时,中国已开始向国际市场推出更先进的运-9平台,继续书写着这个传奇机型的新篇章。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