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长沙市中小学校2025年秋季新学期正式开学。在南雅双语实验中学开学典礼上,学校党支部书记卢奇灿以《点亮成长・共赴新程》为题,为同学们上了“开学第一课”。以下为卢奇灿在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金秋的南雅双语校园,桂香满径,生机盎然。今天,我们又一次站在新学期的起点,共同奔赴这场关于成长与梦想的约定。首先,我代表学校领导班子,向重返校园的师生们致以最诚挚的问候,向初次踏入南雅双语的新同学、新老师,道一声最热烈的欢迎 —— 从此刻起,我们都是“南雅双语人”,这份归属感,将是我们共同的温暖底色!
回望这个夏天,总有一些瞬间让我们心潮澎湃,让我们看见“奋斗”与“担当”的模样。我国自主研制的“海琴”号深潜南海,在 6000 米深海写下“敢上九天揽月,敢下五洋捉鳖”的中国志气;国乒姑娘孙颖莎、王曼昱在 WTT 赛场披荆斩棘,用汗水诠释“每一分都拼到最后”的竞技精神;2024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在读博士生庞众望精益求精,永不言弃,用实际行动践行科研报国的誓言;而在我们身边,不少同学走进高铁南站或社区,用“无私奉献”的热心、“垃圾分类宣传”的耐心、“敬老爱老服务”的温情,演绎着南雅双语人的担当。同学们,这些故事告诉我们:时代的进步从不是遥远的口号,而是每一个人“尽己所能”的汇聚;而你们,正值青春的南雅双语学子,更是接过时代接力棒的“未来主角”。
初中三年,是人生中最珍贵的“拔节孕穗期”—— 知识在这里积淀,品格在这里塑形,梦想在这里萌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三个“南雅双语期许”,愿与大家共勉:
第一,做“眼里有光、心中有远方”的追梦者。古人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海琴”号科研团队里,有位工程师曾说:“我初中时在课本上读到深海,就想知道海底是不是真的有‘龙宫’。”正是这份少年时的好奇,成了他后来攻克技术难关的初心。同学们,你们的梦想不必“宏大到遥不可及”:可以是多掌握一个知识点,可以是学会用英语流利对话,可以是未来成为守护生命的医生、连接世界的外交官、点亮创新的工程师…… 无论大小,只要心中有目标,脚步就不会迷茫。当你们为梦想专注的那一刻,眼里闪烁的光,就是南雅双语校园里最美的风景。
第二,做“敢于探索、不怕试错”的创新者。当今世界,人工智能、大数据早已融入生活 —— 我们用 AI 辅助查缺补漏,用编程设计校园活动小程序,但请记住:技术是“工具”,而你们的“思考力”才是核心。课堂上,别满足于“听懂了”,要多问一句“为什么是这样”“还能怎样改进”;课后,去科技社团拆解机器人,哪怕是用两种方法解一道数学题,用英语写一段原创故事,都是创新的开始。别怕犯错,因为每一次“试错”,都是向“正确”靠近的一步;每一次“不一样的尝试”,都是在为未来的“与众不同”积蓄力量。
第三,做“心中有爱、肩上有责”的担当者。有句话说得好:“青春的意义,不仅在于超越别人,更在于照亮他人。”同学们,担当从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在校园里,帮同学捡起掉落的书本,认真完成小组合作的任务;在家里,给忙碌的父母递一杯热茶,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在社会上,不乱扔一片垃圾,遵守每一条规则 —— 这些“小事”里,藏着一个人的温度与责任。愿你们在南雅双语学会:爱自己,也爱身边的人;守规矩,更守心中的“道义”,成长为“有温度、有担当”的少年。
老师们,你们是学生成长路上的“点灯人”。南雅双语的课堂,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点燃学生的“求知欲”;南雅双语的陪伴,不仅要解决“难题”,更要温暖学生的“心灵”。希望大家能继续用“爱心”读懂每一个孩子的个性,用“耐心”陪伴每一次成长的起伏 —— 让学生既因“严格”而敬畏,也因“温暖”而眷恋,让南雅双语成为他们“想起就会微笑”的“第二个家”。
同学们,新学期的钟声即将敲响。这条成长路上,或许会有“解不出难题”的困惑,会有“跟不上节奏”的焦虑,但请记住:每一次“咬牙坚持”,都是在为自己“积蓄力量”;每一次“突破自我”,都是在书写“更好的自己”。愿你们在南雅双语的校园里:把知识学扎实,把兴趣养浓厚,把品格练过硬,让青春的每一步,都走得坚定、走得精彩!
最后,祝愿全体老师工作顺利、幸福常伴;祝愿同学们新学期“学有所获、思有所悟、行有所成”;更祝愿我们的南雅双语实验中学,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在新征程中蓬勃发展,愈加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