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星欧娱乐资讯 >
海南大学海洋材料表征技术创新研究团队聚焦原子尺度开展前沿探索
时间:2025-07-09 18:41 点击次数:167

  它们组合形成的几十种独特观测模式,构建了中国顶尖、国际一流的“原子观测站”阵列。这里每年服务机时超3.6万小时,为全国科研院所、医院等单位测试样品超15万个。

  2022年初,海南大学决心打造国际一流的电镜中心。已近花甲之年的时任湖南大学教授陈江华毅然携数位年轻教师和博士毕业生南下“创业”。

  海南大学皮米电子显微镜中心建设伊始,便遭遇了严峻挑战。团队成员谢盼回忆:“海岛沙层地质结构传导海洋低频振动,持续不断地干扰着仪器的稳定性。”面对难题,团队反复与施工方沟通,经过三次改造,鏖战半年最终将9根深达8米的钢筋桩基牢牢打入地下,筑起坚固的混凝土“根基”,为精密仪器稳住“阵脚”。

  团队初创时仅寥寥数人。参与研究的4名海大教师,还额外扛起了人事财务、研究生招生、后勤保障、设备验收的重担。平台坚持边建设、边运行,测试服务与项目申报同步推进,财务状况迅速改善。由此释放的“磁石效应”,吸引人才不断加入,团队规模很快壮大至30人。

  团队不仅建成了国际一流的测试服务平台,更将目光锁定在原子尺度的材料研究前沿,创建了海洋材料表征技术创新研究院,成为“热带海洋工程材料及评价全国重点实验室”的核心支撑力量之一。团队创造性地在电子显微镜腔体内模拟热带海洋高温、高湿、高盐的极端严苛环境,直击深海装备材料失效机理,助力高性能海洋材料研发,铸造国家经略海洋的科学利器。

  科研的精度始于样品制备。在聚焦离子束制样室,年轻教师和学生们日夜苦练“刀工”。样品厚度必须精准控制在纳米级别,而团队虽有先进切割设备,但参数的设定(如角度、形状等)全凭操作者的经验,任何一个微小的偏差都可能导致整个样品前功尽弃。在日复一日的枯燥练习中,大批“90后”师生最终掌握了驾驭精密仪器的“真功夫”。

  正是这种精益求精与使命担当精神,驱动团队在短短3年内结出累累硕果——揭示了铝锂合金中锂元素诱导主要强化相的全新形成机制,为高性能航空铝锂合金材料研发提供理论支撑;阐明了航空发动机用镍基单晶高温合金中钽元素的氧化机制,为设计高性能航空发动机材料指明方向;在微纳米尺度实时监测先进高强钢在变形过程中的微观结构演变,为提升其机械性能提供了理论钥匙……

  “向极微观深入,向极端条件迈进!”如今,陈江华正带领团队以海南为基地,向物质的“最深处”进发,用刻苦钻研、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穿透物质的层层迷雾,揭示更多科学奥秘,推动新型材料研发更上一层楼。

Copyright © 2025 星欧娱乐–星欧注册登录(平台招商服务站)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