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星欧娱乐资讯 >
我与中国软件共筑未来 四十五年逐梦路:砥砺前行奏强音信创征程上的硬核奋斗者
时间:2025-07-01 07:34 点击次数:53

  2025年是中国软件600536)成立45周年。45年来,一代代中国软件人砥砺奋进、薪火相传,用智慧和汗水书写了企业发展的壮丽篇章。公司官微特推出“我与中国软件共筑未来”专栏,讲述职工与企业共同成长的故事。本期带来的是中软信创工程实施部的故事。

  1980年,一粒名为“中国软件”的种子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萌芽。四十五年后的今天,这家以“软件”命名的企业,成为了中国信创产业的拓荒者。从早期的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到如今覆盖政务、金融、能源等关键领域的国产化解决方案,四十五年的发展年轮里,信创工作的奋斗者们始终是最锋利的“刻刀”。

  上世纪80年代,带着“要像搞两弹一星那样搞计算机技术服务”的殷殷嘱托,中国软件作为国内第一家计算机技术服务性企业由此诞生。从“白手起家”到成为中国计算机软件与技术服务的“黄埔军校”,再到我国网信事业的先行者,一批又一批中国软件人创造出属于他们的传奇。

  2020年3月,当全国多地因疫情按下暂停键时,一份标书却让中软信创工程实施部进入倒计时——某市信创项目招标启动!这是全市首个党政核心系统信创项目,技术门槛较高,竞争异常激烈,也是中软信创团队要打出的信创第一枪。但现实是:一半人手被居家隔离,客户现场全面封闭,标书需求全部需要线下验证。这时候部门负责人第一个站出来鼓舞着说:“客户敢于在疫情里招标,就是对我们最大的信任!”于是,办公室成了这场硬仗的“战壕”,每个人脸上的口罩勒痕成为坚守的勋章。

  当中标通知书摆在面前的那一刻,团队手握了最强有力的敲门砖,并由此打开了信创产业的“大门”:几个月的时间,先后中标十余个省级重点信创项目,中标金额累计数亿元,形成属于自己可复制的“信创项目方法论”!当别人在疫情中看到困境时,他们看到了信创浪潮的机遇;当行业在观望时,他们用技术穿透力撕开突破口;当市场还在讨论信创可行性时,他们已经用实战证明——中国软件具备打造自主数字基座的能力,这种“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倔强,成为刻进部门基因的奋斗者精神!

  “别人卡脖子,我们就练硬脖子。”2023年深冬,某客户核心系统迁移进入决胜阶段。当测试服务器突然弹出56个兼容性报错时,项目经理把羽绒服往椅背上一甩:“今晚咱们把‘雪山’翻过去。”键盘敲击声此起彼伏,有人泡了第三杯黑咖啡,有人对着代码流程图皱眉沉思。凌晨时分,当最后一个进程在国产服务器上稳定运行时,组员的笔记本屏幕映出窗外初雪,她揉着眼睛笑了:“这串代码,比跨年烟花还好看。”

  这样的场景,在实施部已是家常便饭。他们为某省级政务云搭建信创底座时,曾连续17天驻扎机房,在机柜间铺设数万米光纤;为某央企定制国产化解决方案时,带着二十公斤的设备辗转六座城市,在海拔3200米的高原完成联调测试。“客户说‘不行’的时候,就是我们说‘再试一次’的时候。”部门墙上的标语,见证着无数次从“不可能”到“一定行”的逆转。在运转信创这部国家科技自强的巨型机械中,每个团队都是咬合时代的齿轮,工程交付团队正是用热血浇筑信创丰碑的战士!

  站在四十五周年的节点,信创产业已进入“全栈协同”的深水区。工程实施部的年轻人接过前辈的接力棒,在党政机关、行业软件、人工智能、可信空间等前沿领域开疆拓土。“中软信创”作为中国软件全国信创业务总部基地,专注于国家党政机关与国家关键基础设施的信息系统集成业务,他们以“国家队”的钢铁脊梁,肩负起集成服务与软件行业的历史使命。

  在某次跨行业技术交流会上,当同行质疑国产软件兼容性时,中软信创工程师当场演示了30种国产化组合的流畅切换,让质疑声逐渐变成掌声。“我们不再是追赶者,而是规则的共建者。”自成立以来,中软信创已参与400余个信创项目建设工作,通过将信创项目与应用系统深度适配和集成,为用户提供产业支持和信息安全保障,成功为70余个国家部委、200余家党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提供信息创新产品和信息系统集成服务。

  四十五载春秋,变的是技术的迭代,不变的是“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奋斗底色。从长城脚下的首个国产化试点,到某部的智慧政务云,从东海之滨的科技实验室,到西北边陲的能源监控中心,中软信创工程实施部的奋斗者们,用青春和汗水在信创版图上写下了厚重的注脚。他们以“国家队”的使命担当,在关键处落脚,在要害处发力,把每段文字都写成宣言,把每次交付都铸成丰碑,让世界看见:“中国信创的星辰大海,正在我们手中奔涌而来!”

Copyright © 2025 星欧娱乐–星欧注册登录(平台招商服务站)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