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多位教师同上一门课、校企专家同上一堂课”,构建“课—项—赛”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长周期的人才培养,培育具有前瞻性、能够引领未来科技发展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
作为西安交通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大工程和“试验田”,未来技术学院擎旗先行,凝练出独树一帜的拔尖人才培养特色:
为学生匹配校企导师团队,以未来硬科技需求为导向,指导学生进行科技项目研究,牵头参加大创项目及创新创业大赛,促进科技成果转孵化。
构建由初级到高级的特色项目制课程体系,校企导师团队围绕未来硬科技需求开设难度递进的系列课题,在项目制课程中开展多学段人才培养。
实施校企导师团队指导下的按需采集式学习,学生通过采集式学习平台获取科技项目研究所需知识,实现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提质减负,鼓励学生专注于关键技术攻关与创新创业。
校企导师团队围绕科技项目指导学生开展硬科技攻关,加快推动创新创业成果落地转化。为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匹配创业导师,提升学生的创业素养,协助师生共同创业。
未来技术学院着眼未来科技领域与国家重大需求,推动学科交叉融合,聚焦储能科学与工程、智能制造工程和医工学三大交叉专业方向进行改革探索。本科新生入校后即可申请转入以上三个专业。
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方向依托整合西安交通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化学、控制科学与工程等众多理工优势学科,借助西安交通大学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平台,瞄准储能领域的“卡脖子”问题,聚焦规模化先进储能+碳中和技术、高效储能器件研发、电力储能装备与系统集成等研究方向,为国家培养站在世界储能技术前沿、勇于创新创业的领军人才和具有宏观战略思维和市场思维的复合型管理人才。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方向以先进制造和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技术深度融合为特征,聚焦空天发动机创新设计与精密制造、大数据智能诊断、3D打印、工业母机、智能运维、机器人等子方向,培养方案充分考虑未来智能制造人才的基本知识和核心能力需求,既涵盖机械、自动化等专业核心知识,又深度融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实施7级项目课程体系,培养掌握高端制造基础理论和先进制造领域相关技术的复合型创新创业领军人才。
医工学专业方向以临床需求为导向,以国家医学中心建设为牵引,聚焦医用设备研发和高端设备设计与研发领域,全面解决“医学需求和工业技术的不匹配医生和工程师的沟通不通畅”的问题,培养具有完备的医学基础知识、能够与工程师无障碍沟通、推动高端医疗装备创新应用的临床医生;或培养具有良好的工科思维,充分理解临床需求,可进行高端装备研发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在校企导师共同指导下,学生在项目、竞赛中不断提升科研及创新创业能力,收获了丰硕的创新创业成果。
截至2024年,约7.1%的本科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SCI/EI收录论文;
创院后首届2021级本科生全部通过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直博生占比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