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3日,由仪器信息网主办的“第十四届光谱网络会议(iCS2025)”即将召开,其中首次开设“智能光谱技术和应用新进展” 专场,将于7月2日 13:30-17:30线上举行。
当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当技术壁垒被不断突破,当智能体重塑人机协作模式,一场由AI驱动的生产力革命正在深刻变革世界。这股变革力量,已从构想迅速渗透至科学仪器产业的实践前沿。作为科技创新的基石,科学仪器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势不可挡。光谱技术——这把打开超越人眼维度的钥匙,正插上AI的强劲翅膀! 它不仅能颠覆传统认知,更在重塑我们的生活方式。
当前,光谱数据呈现爆发式增长,传统分析方法已难以应对。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的迅猛发展,为光谱大数据的深度挖掘与智能解析带来了革命性解决方案,一个“AI赋能”的智能光谱新产业正蓬勃兴起!智能光谱,不仅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赋能千行百业、驱动未来发展的强大引擎。一个全新的“智能光谱时代”已拉开序幕!
,由仪器信息网主办,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中国遥感应用协会高光谱专业委员会、南通长三角智能感知研究院等协办的“第十四届光谱网络会议(iCS2025)”即将拉开帷幕。立即报名》》》iCS2025共设六大专场,其中本届光谱会紧跟热点,首次开设
智能光谱技术和应用新进展”专场,将于2025年7月2日 13:30-17:30线上举行(点击报名参会,了解更多报告信息),将为线上听众带来一精彩纷呈的报告分享。如何把握AI与光谱融合的黄金机遇?智能光谱将如何引领产业升级?有哪些最新的研究成果?聆听行业大咖现场答疑解惑!7月2日 13点30不见不散~立即报名》》》
近红外分会秘书长、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一直从事以近红外光谱为主要手段的过程分析成套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工作。先后主持和参与了近20项基础研究、新产品研发和应用技术推广等科研项目,取得了多项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三篇论文分别获“2008年国内最具影响百篇文章称号”、“2012年领跑者500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论文”和“2017年国内最具影响百篇文章称号”。申请发明专利70余项,现已有40余项获得授权。先后编写和翻译出版多本专业著作,其中包括《分子光谱与化学计量学及其应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实用手册》《现代过程分析技术新进展》等。
中山大学物理学院、光电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南昌研究院副院长、数智光电感知研发中心主任,兼任广东省光学学会秘书长。主持多项国家、省部级及产学研项目。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 100 余篇,取得多项发明专利。独立编著国家级规划教材《信息光学》一书。主要研究方向有:光学信息的人工智能、光谱及光谱成像、智能现场自动快检技术、智能光电感知器件、3D与数字人技术、量子光学与量子信息、区块链与数据技术等。近年来,致力于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开拓,尤其是光谱与成像技术的应用落地。
现场及过程智能快速检测在工业、农业及社会生活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光谱成像技术由于其快速、无损、环保、低成本、指纹化等优点,近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随着MOEMS技术等微光电技术的快速进步,高性价比的微型光谱成像设备日渐成熟,这为发展智能检测提供了硬件基础;但这类设备与实验室设备相比,通常有精度不足、测量环境复杂和背景噪声干扰严重等问题,化学计量学及人工智能发展为从复杂光谱成像数据中提取有效信息提供了算法基础。本报告介绍了微型智能快检光谱成像设备的研发、算法模型及系统开发,并结合实际案例展示了其巨大应用前景,最后简要谈谈从科研成果到产业化实现的体会。
复旦大学教授、博导。于南京大学获学士、硕士学位,于香港城市大学获博士学位。于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学会固体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在德国莱布尼茨学会固体与材料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2010年至2025年在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担任教授、博导,并担任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副系主任,2021年至今担任复旦大学智慧纳米机器人与纳米系统国际研究院执行院长。从事薄膜材料物理和微纳器件研究。在Nature、Science Robotics、Science Advances、Nature Communications、 Advanced Materials等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引用超15000余次。编撰 Wiley-VCH出版社英文学术专著一本,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30余项。先后获得欧洲材料学会青年科学家奖、德国莱布尼茨固态与材料研究所IIN研究奖、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上海市曙光学者、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上海东方英才领军、国家级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于2020年和2023年分别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基础研究类和科技进步类一等奖,并获得中国半导体十大研究进展提名奖(2020)。目前在自然指数期刊、应用物理领域著名学术期刊Applied Physics Letters担任副主编,担任多个国际重要学术期刊编委。
光电探测元件,例如光电探测器和光谱仪,在目前军事、经济与生活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场景,极具发展潜力。纳米薄膜作为一类超薄材料,其超低抗弯刚度将为异质集成和应变工程提供了独特优势,可为下一代光电探测元件设计带来更多可能性。本报告将介绍基于硅和二氧化钒柔性纳米薄膜的微结构光电子设备的原理、设计和应用。报告将从两种关键的微结构:卷曲管状光学微腔和法布里-珀罗谐振腔的设计原理出发,展示纳米薄膜微结构的光电探测原理。在有限元分析支持以及实验验证下,纳米薄膜微结构可实现低成本设计以及晶圆级、高良率制备。纳米薄膜微结构光电器件自身的结构优势可与人工智能进一步集成,在多功能光电探测器和高分辨率微型光谱仪中实现了应用,为后摩尔时代的光电元件设计与光电探测技术提出一类新范式。
江苏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江苏大学集成电路学院副院长,专注于食品农产品快速无损感知技术与智能加工装备研究。入选农业农村部首批“神农青年英才”和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等,是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食品无损检测与智能加工装备教师团队”骨干和国家现代农业(苹果)产业技术体系智能检测与分级岗位团队骨干。兼任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分会副秘书长、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果蔬加工技术分会理事、江苏省食品科学与技术学会理事兼副秘书长等。开展食品农产品快速无损检测、光学传感评价、食品质量安全物联网、人工智能算法等研究,近年主持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5项(项目1、课题2、任务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面上2、国合1、青年1)等。第一完成人已授权发明专利12件,登记软著8件;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80余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9篇,热点论文3篇。研究成果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和中国商业联合会科技进步特等奖等。
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邮电大学文峰传邮学者,校学术委员会委员、重庆市研究生导师团队负责人,担任中国光学工程学会LIBS专委会常务委员、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光谱技术及应用专委会委员、重庆市光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无机分析化学》和《中国测试》杂志青年编委,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多个省市自治区项目评审专家和十余个国内外重要期刊的审稿专家。长期致力于农业、环境领域新型光谱感知技术与装备研制工作,在高压放电/激光诱导等离子激发源设计、新型光谱测量系统搭建、检测技术联用方法、光谱信号处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研究基础和经验,以第一/通信作者在Analytical Chemistry、Journal of Analytical Atomic Spectrometry、Plasma Sources Science & Technology、Microchemical Journal等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
水质污染是中国面临的最为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我国的水环境污染监测区域多集中在野外,从样品采集到得到分析数据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而且也要消耗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同时,一些需要现场决策的问题无法得到及时的数据支持,极大地影响了环境监测工作的效率和效果。通常采用的分析实验室分析方法难以实现现场检测,而实现现场检测的分析仪器多存在需要化学试剂、测量时间偏长、易受干扰等问题。因此,研发高效低耗、利于推广的现场环境水质检测技术手段,以减少样品采集及测试过程中的人力物力财力消耗,是当前面临的紧迫需求。本报告介绍基于激光诱导击穿光谱、大气压放电等离子体光谱、多源光谱等技术手段实现水质技术元素和有机成分的测量结果和进展。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智能装备中心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土壤光谱数据分析与挖掘、“云-边-端”一体化土壤养分传感机理等。本人曾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国家博士后项目、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博士后基金项目、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远大学者”博士后等资助。以第一作者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授权多项发明专利。同时,担任SCI期刊“Computers and electronics in agriculture”、“Future Generation Computer Systems”等国际高水平期刊审稿人。
近红外光谱能够捕获C-H、N-H、O-H等化学基团的合频和倍频振动信息,使其成为土壤养分检测的重要工具。然而,土壤近红外光谱信号具有结构复杂、谱峰重叠严重、光谱变化显著、干扰噪声较多以及有效信息谱带较宽等特点,使得检测精度高度依赖于光谱数据集的质量和预测模型的优化。本研究将介绍本人近些年来开展的近红外光谱在农田土壤养分检测任务中的研究进展。
现任海洋光学亚洲公司高级应用经理,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拥有应用化学硕士学位。主要负责光纤光谱仪相关产品的技术支持与光谱解决方案的应用开发工作,具有10年以上的环境、智能农业、化工、消费电子领域的应用背景。
介绍了海洋光学公司及工业客户合作模式,分享了海洋光学近红外光谱仪的性能升级,以及在多个行业的应用。
现任瑞士万通中国区近红外光谱产品线年毕业于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先后从事傅里叶红外的产品开发、中红外高分辨率光谱和近红外光谱产品的技术支持及市场推广工作,在分子光谱领域的技术和应用方面有超过十年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一直致力于为产品找准市场定位、为客户解决应用中实际问题。
在实验室智能化转型背景下,瑞士万通最新推出的OMNIS奥秘一代近红外光谱仪与OMNIS奥秘一代机器人样品处理器的协同系统,重新定义了高通量的快检技术。通过机器人精准调度样本(可处理500+样本)、自动匹配光谱检测参数,实现24小时无人化操作,将人工干预降低90%。该系统突破传统近红外技术对操作人员的依赖,尤其适用于制药QC/石油化工等场景,其模块化设计还可兼容多种不同尺寸的容器类型和不同样本类型(如固体/液体)。本次报告将展示实际案例中如何通过“光谱-机器人”闭环提升检测效率并减少人为误差。
杨祎晨,工程硕士,毕业于东北农业大学,具备丰富的食品及饲料行业相关经验。现任瑞士步琦华北区技术应用支持,负责干燥造粒及光谱分析等相关产品,专注于近红外光谱技术在食品和饲料领域的应用研究与设备整体解决方案。曾任步琦瑞士研发检测实验室应用化学家,熟识食品及饲料行业检测规范及相关法规,特别是在食品品质快速检测以及饲料成分筛查、掺假鉴别等方向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步琦一直致力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开发与优化,现在已拓展出一整条从实验室离线到工厂生产在线/旁线,再到终端商品便携式近红外检测产品,步琦成为能够提供完整近红外生态系统的供应商。本次将介绍步琦最新近红外产品——专利MEMES技术单芯片集成便携式近红外光谱测定仪,助力食品、饲料甚至化工行业供应链关键环节的独特分析需求。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中国遥感应用协会高光谱专业委员会、南通长三角智能感知研究院
1) 报名后,直播前一天助教会统一审核,审核通过后,会发送参会链接给报名手机号。填写不完整或填写内容敷衍将不予审核。
2) 通过审核后,会议当天您将收到短信提醒。点击短信链接,输入报名手机号,即可参会。
推动实验室绿色可持续发展,步琦冷冻干燥机Lyovapor™ L-250获得ACT环境影响因子认证标签
云南省地方病防治所105.00万元采购生物显微镜,恒温恒湿箱,培养箱,荧光显微镜
报名开启!2025第六届苏州无损检测太湖论坛暨第四届X射线CT论坛邀您共赴行业盛会
主管QQ
站内信联系电子邮箱
站内信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