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星欧娱乐资讯 >
仿生眼技术:未来自动驾驶与人形机器人的瞄准器
时间:2025-06-23 21:14 点击次数:58

  在现代科技发展迅速、人工智能盛行的时代,仿生视觉技术正以其独特的优势引领着机器人领域的变革。4月12日,上海大学的仿生视觉与类脑智能研究所所长张晓林,在《仿生眼:怎样仿制大自然最精密聪慧的作品》的新书发布会上,深入探讨了这一领域的新进展。他指出,仿生眼的技术创新,包括仿生视网膜设计、神经形态计算以及多模态感知融合等,正在突破传统机器视觉的瓶颈。这一进步不仅可以改善机器人在高速生产线和医疗手术等复杂场景的表现,甚至还有可能为高阶自动驾驶和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带来革命性的突破。

  仿生眼技术,顾名思义,旨在模仿自然界生物的视觉系统,赋予机器人强大的环境感知能力。作为一位在机器人视觉和仿生学领域有着三十余年研究经验的专家,张晓林表示,目前在自动驾驶和人形机器人领域,常用的技术有激光雷达和纯视觉方案,而这两者均有其短板。

  激光雷达是通过主动光学传感来测量物体距离,尽管其技术相对成熟,但其信号会受到干扰,并且可能对人眼造成伤害。此外,不同车辆激光雷达相互干扰的问题,也限制了其在复杂环境中的应用。

  另一方面,特斯拉所采用的纯视觉解决方案虽然依靠多摄像头来进行视觉感知,但仍然基于单目摄像头的深度估计算法,复杂场景中的误判现象屡见不鲜。

  然而,仿生眼的双目视觉方案展现出了明显优势。张晓林强调,双目视觉机制能够直接获取物体的深度信息,这不仅提高了精度,更在自动驾驶场景中,体现出更高的安全性。通过模拟人类双眼的协同工作,机器人能够精准判断物体距离,避免依靠复杂的计算和算法带来的不确定性。

  对人形机器人来说,虽然目前的双目相机系统和ToF相机可以满足近距离工作的需求,但在户外环境中,固定双目的测距精度有限,加之强光环境对ToF相机的影响,会严重制约机器人的工作表现。仿生眼技术的引入,则有望大幅提升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中的适应力,模仿人类的视觉感知机制,帮助机器人更好地完成任务。

  张晓林提到,近年来仿生眼技术已经在多个行业落地应用,从智能质检到物流分拣,以及在医疗手术和家庭护理领域等,仿生眼正在推动机器人技术向“智能协作”迈进,从而打破“单一功能”的限制。

  为了将仿生眼行业化,张晓林在2016年联合创办了安徽爱观视觉科技有限公司,并在多个领域开辟了新业务。他们在轨道交通领域已经成为上海地铁最大的供应商,年订单额接近一亿元,未来还将在全国其他地区拓展市场。

  张晓林的团队研发的“仿生眼”系统,具备脑干、小脑、中脑和大脑整体功能,2023年,爱观视觉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共同研发了“晓晰X1”芯片,旨在提升机器人精准控制和视觉信号处理的能力。2024年,他们还计划推出新的人形机器人“小黑”,其搭载的六自由度仿生眼睛将能实现与人类视觉相近的运动和基本功能。

  在全球人形机器人领域,宇树科技和云深处科技等一系列企业在肢体控制技术上取得了突破,然而在仿生眼视觉与人形机器人各部位的协同上,未来依然面临挑战与机遇的双重考验。张晓林表示,真正实现这一目标,不仅需要科技的不断进步,更需要各大企业之间的合作与创新。

  仿生眼的未来,无疑将在高阶自动驾驶和人形机器人领域掀起一场革命。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仿生眼将逐渐成为推动未来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Copyright © 2025 星欧娱乐–星欧注册登录(平台招商服务站)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