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星欧娱乐资讯 >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
时间:2025-06-22 17:34 点击次数:99

  2025年6月5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发布了《关于第二十五届中国专利奖授奖的决定》(国知发运字〔2025〕20号)。同方威视一种行李物品CT安检系统及其探测器装置发明专利荣获中国专利奖金奖。同方威视CT安检技术斩获中国专利金奖核技术应用领域唯一金奖专利一种行李物品CT安检系统及其探测器装置发明专利,作为本届中国专利金奖项目中核技术应用领域的唯一金奖专利,其诞生源于同方威视对行业痛点的深刻洞察与颠覆性创新。面对传统CT安检设备普遍存在的体积大、重量重等瓶颈,难以满足口岸对海量行包货物进行快速、精准、在线查验的迫切需求,同方威视首席科学家陈志强亲自挂帅,率领核心研发团队迎难而上,打响了一场技术攻坚战。陈志强带领研发团队突破传统思维桎梏,历经数次技术论证与实验攻关,最终在全球范围内首创性地提出并成功验证了基于超短弧源探结构的CT成像全新范式。这一革命性模式,精准锚定出入境行包货物管得住、放得开、通得快的核心查验需求,以前瞻性视野聚焦轻量化、小型化、精准化、高效化(即轻小精快)四大系统设计维度。通过系统性创新与关键技术的突破,团队成功实现了以薄壁、轻量、大孔径为标志性特征的安检CT系统最优设计,彻底重构了高性能CT安检设备的技术路径与行业标准。同方威视薄壁大孔径能谱CT系统专利成果高效转化基于该核心基础专利,同方威视成功研制薄壁大孔径能谱CT系统。相比传统安检CT,整机重量减少40%以上,占地面积减少35%以上,速度提升20%以上,是全球重量最轻、体积最小的大孔径安检能谱CT系统。该系统解决了传统CT因查验场地空间狭小、承重不足、检测速度慢而无法批量部署的难题,满足了对行包货物进行在线、高通量、精准查验的需求。该专利产品已应用于国际邮件、国际快件和跨境电商三类业务(邮快跨业务)行包货物实时验放、航空口岸行包货物实时验放两大查验场景,通过了欧盟ECAC最高级别3.1认证、国内民航认证等多项行业准入认证。同时,同方威视与清华大学、海关总署产学研用联合攻关,在CT机检装备、智能审图、通关模式等方面取得技术突破,在全球范围内率先研制成功进出境行包智能机检系统,实现了海量行包的在线实时精准监管。项目成果已在国内海关及民航全面部署,并在海外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规模化应用。该项目实现了进出境行包货物的高效监管,有力维护了边境安全,提升了通关便利,为全球跨境行包的智慧监管提供了中国方案。基于该专利的项目成果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体视学学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等多项荣誉。该成果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体视学学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知识产权成果丰硕作为全球领先的安检解决方案供应商,同方威视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和应用。截至目前,同方威视围绕核心产品在全球拥有有效授权专利4000余件,其中发明专利占90%以上,在海外50多个国家和地区获得授权专利超2000件。已荣获4项中国专利金奖、1项中国外观设计专利银奖和6项中国专利优秀奖。中国专利奖由国家知识产权局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共同主办,是中国专门对授予专利权的发明创造给予奖励的政府部门奖,专利奖评选充分展现了中国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质量导向、质量追求、质量成效。本届中国专利奖共评选中国专利金奖30项,中国专利银奖60项,中国专利优秀奖607项。

  维萨拉今天推出了新的DMP1露点和温度探头,用于监测关键工作间的环境条件。新型紧凑型DMP1具有低至-70C的露点测量能力,响应快速,非常适合干燥室。维萨拉新型DMP1探头可在苛刻的干燥工艺条件下提供精确的测量,例如,在锂离子电池生产中,湿度控制会对制造出的电池的性能产生重要影响。DMP1确保干燥室所有区域的露点条件都保持在规定水平,从而有助于保证产品质量和制造安全。DMP1可以轻松集成到生产、安全和质量监控系统中“新探头的快速响应意味着客户的控制系统能够及时快速地做出反应,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维萨拉精密仪表产品经理JuhaniLehto表示。“这意味着客户可以有效地控制干燥室露点的任何偏差,快速的反应时间意味着在电池制造过程中工作场所的安全性更高、产品质量可以保持高水平并避免生产过程中的浪费。”DMP1专为测量稳定性而设计,具有较长的校准周期,对维护的要求较低,可以承受由人为、机器或外部空气条件引起的意外湿度峰值。改进了对整个干燥室的监测和控制DMP1是模块化的维萨拉Indigo测量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具备兼容性,与连接的智能设备即插即用。例如,它可以连接到Indigo300变送器,在本地显示数据,并将测量值传输到自动化和控制系统。探头还可以连接到Indigo80手持式设备进行维护工作,可互换探头意味着停机时间可降到很短,也可简化维护工作。Lehto总结道:“过去,干燥室内露点控制受到传感器的限制,这些传感器的测量范围有限且响应速度较慢。因此,DMP1探头是一个重大进步,它解决了这些问题,便于过程管理人员更好地观察环境条件,并在条件偏离理想状态时提供更长的响应时间。”维萨拉提供测量仪器和智能化应用,我们是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探索者和行动者。我们提供可靠的测量设备和数据,助力客户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并推动能源转型,同时也致力于保障大众的安全以及提升社会福祉,让世界变得更美好。我们拥有近90 年创新和专业知识的深厚积淀,更拥有一支超过2,500 名专业人员组成的精英团队,我们尽心竭力保护地球家园。维萨拉A 股股票在纳斯达克赫尔辛基证券交易所上市。

  2025年4月我国激光测距雷达出口3168.83万美元,同比增长141.67%

  据机经网整理海关数据显示,2025年4月,我国激光测距雷达出口金额为3168.83万美元,同比增长141.67%;出口数量为2886521台,同比增长7533.47%。2025年4月我国激光测距雷达出口金额及同比增速1-4月,我国激光测距雷达累计出口金额为6923.88万美元,同比增长73.85%;累计出口数量为4382007台,同比增长2912.29%。2025年1-4月我国激光测距雷达累计出口金额及同比增速2025年4月,我国激光测距雷达出口金额排名前十位的国家/地区分别为中国香港、美国、印度、越南、日本、韩国、德国、新加坡、澳大利亚、荷兰,合计占我国该产品出口总额的96.46%。其中,向中国香港出口最多,金额为1584.37万美元,占出口总额的50.00%。2025年4月我国激光测距雷达出口金额TOP10国家/地区1-4月,我国激光测距雷达出口金额排名前十的国家/地区分别为中国香港、美国、印度、日本、韩国、越南、德国、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合计占我国该产品出口总额的91.32%。其中,向中国香港出口最多,金额为1738.80万美元,占出口总额的25.11%。2025年1-4月我国激光测距雷达出口金额TOP10国家/地区2025年1-4月我国激光测距雷达出口金额占比TOP10国家/地区

  5月21日下午,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简称中国机械联)副会长叶定达带队赴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简称中仪协)开展机械工业“十五五”规划编制专题调研。中仪协秘书长李跃光接待调研组一行。座谈会上,李跃光介绍了行业基本情况、发展现状与趋势,面临的主要问题及仪器仪表行业“十五五”规划编制进展。与会人员围绕“十五五”期间行业发展方向、重点任务、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保障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叶定达副会长对中仪协在推动行业发展、做好规划编制等方面的工作给予肯定,并针对“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提出四点建议:一是强化时间管理,严格把握规划编制时间节点,确保各阶段任务高效推进;二是明确规划定位,充分发挥协会桥梁纽带作用,提出切实可行的举措建议,促进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相结合;三是聚焦产业发展,科学筛选“十五五”重点培育产品,着力提升国产仪器仪表在核心技术、产品性能、市场竞争力和产业规模等方面的水平;四是关注未来产业发展趋势和新兴产业模式,以技术融合创新为着力点,探索仪器仪表产业升级新路径,完善产业发展布局,助力新型工业化建设。中仪协副秘书长程红、郑朝松,办公室及规划编制工作组等有关同志参与座谈。中国机械联副秘书长佘伟珍,会员工作部、行业发展部、科技工作部、机械工业规划研究院等有关人员参加调研。(行业发展部)

  西门子宣布收购Excellicon公司,将该公司用于开发、验证及管理时序约束的软件纳入西门子EDA的产品组合。此次收购将帮助西门子提供实施和验证流程领域的创新方法,使系统级芯片(SoC)设计人员能够优化功耗、性能和面积(PPA),加快设计速度,增强功能约束和结构约束的正确性,提高生产效率,弥合当前工作流程中的关键差距。随着设计复杂度的不断提升,系统级芯片(SoC)的设计也在发生快速变革,工程师对于时序约束的管理需要贯穿整个设计流程,以满足PPA指标以及产品快速上市等要求。西门子数字化工业软件西门子EDA首席执行官MikeEllow表示:有效的时序约束管理对于SoC的成功设计至关重要。Excellicon的约束验证与管理解决方案不仅是对西门子现有EDA产品的有力补充,更可以通过与Questa、Tessent、Aprisa及PowerPro等西门子EDA产品的协同,将我们的产品组合扩展至关键的细分市场。Excellicon完善且经过市场检验的产品组合覆盖时序约束创建、编译、验证、形式验证及管理的全流程,并采用多模式方法将早期设计概念与物理实现相连接,为优化的布局及时序的分区方案提供洞察。Excellicon的时序约束验证与管理技术于西门子解决方案的集成,将进一步增强实施与验证流程。Excellicon首席执行官HimanshuBhatnagar表示:“我们非常高兴能够加入西门子,将我们在时序约束管理领域的知识与专业技术带给更广泛的西门子EDA社群。我们的合作将打造更全面的工艺覆盖,赋能客户将强大的创新成果更快地推向市场,并克服日益复杂的IC挑战。”Excellicon于2009年在美国拉古纳山成立,致力于开发数字设计与验证工作流程中的时序约束工具。此次收购预计将在几周内完成,具体交易条款未予披露。

  高稳定低噪声微波信号在时频计量、射电天文、雷达导航等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传统的电学微波合成方式在稳定性和噪声控制方面已逼近技术瓶颈,而基于光电子技术的微波合成方案为突破这一瓶颈提供了新的路径。在众多方案中,由超稳激光与光频梳构成的光分频方案表现尤为突出,该系统将应用于光钟的超稳激光通过光频梳分频至微波,可产生目前已知的稳定性最高、噪声最低的微波信号(团队成员解晓鹏助理教授是此方案的纪录保持者)。然而,现有光分频系统普遍存在体积庞大、结构复杂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其实际应用。如何构建紧凑且高鲁棒性的光分频系统,并进一步探索其噪声极限,已成为微波光子领域亟待攻克的重要课题。近5年,光子传输与通信全国重点实验室的北京大学电子学院微波光子团队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德国联邦物理技术研究院、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等团队密切合作,提出了一种基于高相干双波长激光器与电光梳的双点分频法方案,探索了该系统的噪声极限,并取得了纪录性的成果,解决了传统方案在结构复杂性方面的难题。2025年4月29日,相关研究成果以《高相干双波长激光器及其在低噪声微波产生中的应用》(“Highlycoherenttwo-colorlaseranditsapplicationforlow-noisemicrowavegeneration”)为题,在线发表于《自然通信》(NatureCommunications)。为实现双点分频法方案的噪声极限,团队采用了PDH稳频技术,将两台激光器同步至同一超稳光学法布里-珀罗(F-P)腔,使得两台激光器之间的相对稳定性远优于各自的绝对稳定性,最终实现了高相干的双波长激光器。PDH稳频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全球计量实验室,能够实现目前已知的最稳定连续激光。过去5年来,团队深入研究并有效抑制了双波长激光器系统中的各类噪声,双波长激光器的相对相位噪声达到-52dBc/Hz@1Hz,归一化至光频的分数频率不稳定性达到2.7E-17@1s,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高稳定高相干双波长激光器的基础上,团队利用4.2nm的电光梳将双波长激光器的相对稳定性下转换至微波信号的稳定性,实现高稳定微波信号合成。电光梳的使用大大简化了传统光分频系统的复杂性。由于产生微波信号的相位噪声低于所有商用相位噪声分析仪的噪底,团队研制了两套独立的系统进行拍频相位噪声表征。最终产生的25GHz微波信号的相位噪声达到-74dBc/Hz@1Hz,分数频率不稳定性达6E-14@1s,与当前时间频率计量领域最好的氢钟秒稳相当,代表着双点分频法的国际最高水平。在研究高稳定高相干双波长激光器的过程中,团队掌握了下一代光钟所需的超稳激光锁定技术。除了本工作中用于光生微波的应用外,高相干双波长激光器还被期望应用于高精度干涉仪、CPT原子钟和量子计算等领域。北京大学电子学院2020级博士研究生何必博、2022级博士研究生杨嘉川和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孟飞副研究员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解晓鹏和孟飞为共同通讯作者。参与研究工作和论文撰写的还有北京大学微波光子团队的陈章渊教授、张宸博博士,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的左娅妮副研究员、林弋戈研究员、方占军研究员,德国联邦物理技术研究院的俞佳良博士和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的杨起帆助理教授。团队的前期工作在国际光电子领域顶级会议2024年激光与电光学会议(ConferenceonLasersandElectro-Optics,CLEO)上被遴选为Post-DeadlinePaper(PDP)论文报告,在光电子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和代表性。2024年度PDP论文共31篇,其中中国大陆仅有3篇入选。上述成果得到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JQ2402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2071010,1230030120)、北京大学“仪器创制与关键技术研发”项目的支持。

  近日,电子科技大学基础与前沿研究院、量子物理与光量子信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达成深度合作,依托华为自研的MindQuantum量子模拟平台,在量子人工智能(QuantumAI)方向取得重要进展。团队首次在主流量子比特架构上,定量评估了高维互文(contextual)量子态的模拟成本,揭示了强量子互文性有助于降低量子AI算法的运行资源需求。此项研究成果以题为“Costoflocallyapproximatinghigh-dimensionalgroundstatesofcontextualquantummodels”的论文发表于中国科学院一区Top期刊《CommunicationsPhysics》上。基础与前沿研究院博士后杨恺雁、2022级硕士研究生朱彦铮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王子竹教授为通讯作者,电子科技大学基础与前沿研究院第一单位。量子互文性是区分量子与经典世界的核心特性,也是量子计算与量子机器学习实现优势的关键资源。研究团队通过构建全新的“保对称性”通用量子比特门集合,以及高效的对称性量子电路框架,模拟三维(qutrit)互文基态。结果表明,在相同的经典与量子资源投入下,具有更强互文性的高维基态反而更易通过变分量子电路逼近,进一步开拓了QuantumAI在优化和并行计算上的潜力。研究的数值模拟均在华为MindQuantum平台上实现,双方联手优化了变分量子算法的迭代流程,使其在多达14个量子比特的对称子空间中,也能高效获得收敛结果,充分发挥了MindQuantum在大规模参数化量子电路仿真、GPU/CPU协同加速方面的优势。此次合作不仅深化了对量子互文性与量子资源消耗之间复杂关系的理解,也为QuantumAI在化学模拟、优化计算、量子机器学习等前沿领域的应用指明了新方向。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实施重大科研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部署要求,进一步推动广西壮族自治区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工作,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管理办法》(国科发基〔2017〕289号)《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创新条例》等有关规定,结合工作实际起草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为有力推进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工作,提高科技资源使用效率,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厅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制度推进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相关工作,期间几经修订完善,于2017年形成了一套完整的“1+3”政策体系,即一个管理办法+联合评议、绩效考核、专项资金三个细化制度,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早期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更好地推动广西壮族自治区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工作,自治区科技厅根据国家有关实施重大科研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精神,通过调研部分省市先进经验,结合现阶段我区的实际情况,将原有的一个管理办法+三个细化制度整合,起草形成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管理办法》)。《管理办法》分为总则、组织机构与职责、购置评议、开放共享、绩效评价与奖惩、附则,共六章三十三条。主要从建立开放共享统筹机制、落实各方主体责任义务、严格开展购置评议、明确开放共享相关要求、合理收费及规范开支用途、落实绩效评价与奖惩措施等方面作出规定。具体如下:第一章总则,共7项条款。介绍《管理办法》的出台背景和制定依据。说明《管理办法》的适用范围、相关定义和实施原则。第二章组织机构与职责,共4项条款。明确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工作中自治区科技厅、自治区财政厅、其他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和仪器管理单位的职责。第三章购置评议,共4项条款。说明大型科研仪器购置评议的强制要求、工作内容、结果运用和遵循原则。第四章开放共享,共10项条款。明确管理单位作为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的责任主体,以及所需履行的关于仪器入网管理、开放共享服务、服务收入使用、人员队伍建设和知识产权管理等方面的责任。第五章绩效评价与奖惩,共6项条款。介绍开放共享工作绩效评价的总体方案、结果运用和惩罚措施。第六章附则,共2项条款。明确自治区科技厅对《管理办法》的最终解释权。确定《管理办法》出台后废止现行的“1+3”政策体系。《管理办法》围绕“考核、奖惩,联动预算、论证、购置、使用及报废备案”等环节,对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全流程进行统筹,将原有的“1+3”政策体系有机整合,形成一个新的管理制度。《管理办法》针对广西壮族自治区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一系列新的制度设计,形成能够出实效、管长远的制度成果。(一)坚持目标导向,实现全周期闭环管理建立大型科研仪器“购置评议、仪器入网、开放共享、报废备案、绩效评价”全周期闭环管理机制。以提高仪器使用效率、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为目标,通过绩效评价联动预算、论证、购置、使用及报废等环节,对仪器开放共享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结合财政部门仪器资产数据共享,强化仪器入网管理,摸清家底,应管尽管。(二)坚持严管严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建立以查重为主、多要素相结合的购置评议机制,压实各单位各部门主体责任,强化协同配合,解决大型科研仪器管理跨部门、跨地域、跨领域的问题。购置预算经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双重审核,牢牢把住源头关,避免重复购置,优化大型科研仪器布局,盘活存量,控制增量,促进大型科研仪器利用效率和共享率最大化。(三)坚持守正创新,立足实际精准施策建立以国家有关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部署为指引、以自治区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实际情况为出发点的奖惩机制。以仪器使用效益、共享用户评价为主要导向,定期开展绩效评价,实施分类评价,奖优罚劣。将过去繁杂冗长的政策体系精简,聚焦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工作中的重点,着力解决难点、堵点,通过一系列创新政策,引导和支持管理单位做好大型科研仪器的开放共享工作。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裴为华研究员团队在脑机接口核心器件植入式神经微电极研发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开发出一种创新性神经透明电极技术,为神经信号的多模态高分辨采集和在体神经长期记录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电活动是以大脑为代表的神经信息系统产生、传输和处理信息的基础。检测活体生物的神经活动是脑科学研究、临床神经及精神类疾病研究和脑机接口应用研究的关键核心技术。植入式胞外神经微电极可以记录单个神经元的动作电位,具有非常高的时间分辨率;钙离子荧光成像是利用神经元放电或兴奋时,细胞内钙离子浓度会迅速上升10~100倍这一特点,通过对细胞内钙离子进行荧光标记、再利用植入式微型显微镜就可直接同时观察数百个甚至上千细胞的活动情况,具有很高的空间分辨能力。受限于荧光的寿命及其饱和浓度等条件限制,钙离子成像目前还无法快速响应神经元的时间变化。针对自由活动动物神经活动记录高空间分辨和高时间分辨难以同步实施的难题,研究团队通过独特的光电材料复合设计和柔性电极工艺,成功实现了透明电极与迷你头戴式荧光显微镜的无缝集成,集成的光电神经接口器件植入小鼠大脑后几乎不影响小鼠的自由活动,通过对单个神经元电发放和群体神经元荧光钙离子光成像的同时双模记录,实现了对神经元环路的高时间分辨和高空间分辨的同步记录,为解析神经回路动态提供了一种创新工具(图1)。相关成果以Transparent,flexiblegraphene-ITO-basedneuralmicroelectrodesforsimultaneouselectrophysiologyrecordingandcalciumimagingofintracorticalneuralactivityinfreelymovingmice为题,近日发表于《微系统与纳米工程(英文)》(Microsystems&Nanoengineering,DOI:10.21203/rs.3.rs-4948066/v1)上。半导体所裴为华研究员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深圳先进研究院毕国强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实施重大科研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部署要求,进一步推动广西壮族自治区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工作,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管理办法》(国科发基〔2017〕289号)《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创新条例》等有关规定,结合工作实际起草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为有力推进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工作,提高科技资源使用效率,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厅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制度推进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相关工作,期间几经修订完善,于2017年形成了一套完整的“1+3”政策体系,即一个管理办法+联合评议、绩效考核、专项资金三个细化制度,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早期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更好地推动广西壮族自治区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工作,自治区科技厅根据国家有关实施重大科研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精神,通过调研部分省市先进经验,结合现阶段我区的实际情况,将原有的一个管理办法+三个细化制度整合,起草形成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管理办法》)。《管理办法》分为总则、组织机构与职责、购置评议、开放共享、绩效评价与奖惩、附则,共六章三十三条。主要从建立开放共享统筹机制、落实各方主体责任义务、严格开展购置评议、明确开放共享相关要求、合理收费及规范开支用途、落实绩效评价与奖惩措施等方面作出规定。具体如下:第一章总则,共7项条款。介绍《管理办法》的出台背景和制定依据。说明《管理办法》的适用范围、相关定义和实施原则。第二章组织机构与职责,共4项条款。明确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工作中自治区科技厅、自治区财政厅、其他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和仪器管理单位的职责。第三章购置评议,共4项条款。说明大型科研仪器购置评议的强制要求、工作内容、结果运用和遵循原则。第四章开放共享,共10项条款。明确管理单位作为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的责任主体,以及所需履行的关于仪器入网管理、开放共享服务、服务收入使用、人员队伍建设和知识产权管理等方面的责任。第五章绩效评价与奖惩,共6项条款。介绍开放共享工作绩效评价的总体方案、结果运用和惩罚措施。第六章附则,共2项条款。明确自治区科技厅对《管理办法》的最终解释权。确定《管理办法》出台后废止现行的“1+3”政策体系。《管理办法》围绕“考核、奖惩,联动预算、论证、购置、使用及报废备案”等环节,对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全流程进行统筹,将原有的“1+3”政策体系有机整合,形成一个新的管理制度。《管理办法》针对广西壮族自治区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一系列新的制度设计,形成能够出实效、管长远的制度成果。(一)坚持目标导向,实现全周期闭环管理建立大型科研仪器“购置评议、仪器入网、开放共享、报废备案、绩效评价”全周期闭环管理机制。以提高仪器使用效率、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为目标,通过绩效评价联动预算、论证、购置、使用及报废等环节,对仪器开放共享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结合财政部门仪器资产数据共享,强化仪器入网管理,摸清家底,应管尽管。(二)坚持严管严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建立以查重为主、多要素相结合的购置评议机制,压实各单位各部门主体责任,强化协同配合,解决大型科研仪器管理跨部门、跨地域、跨领域的问题。购置预算经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双重审核,牢牢把住源头关,避免重复购置,优化大型科研仪器布局,盘活存量,控制增量,促进大型科研仪器利用效率和共享率最大化。(三)坚持守正创新,立足实际精准施策建立以国家有关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部署为指引、以自治区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实际情况为出发点的奖惩机制。以仪器使用效益、共享用户评价为主要导向,定期开展绩效评价,实施分类评价,奖优罚劣。将过去繁杂冗长的政策体系精简,聚焦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工作中的重点,着力解决难点、堵点,通过一系列创新政策,引导和支持管理单位做好大型科研仪器的开放共享工作。

  根据标准制修订计划,相关标准化技术组织已完成《智能制造服务分类与代码》等5项推荐性国家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在以上标准批准发布之前,为进一步听取社会各界意见,现予以公示。以上标准报批稿请登录中国电子工业标准化技术协会网站(“标准报批公示”栏目阅览,并反馈意见。公示期:2025年5月15日2025年5月21日。附件:5项推荐性国家标准计划编号、名称及主要内容等一览表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2025年5月15日

  一季度,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生产增长较快,出口保持增长,效益稳步改善,投资持续快速,行业整体发展态势良好。一、生产增长较快一季度,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5%,增速分别比同期工业、高技术制造业高5个和1.8个百分点。3月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1%。主要产品中,微型计算机设备产量7956万台,同比增长7.5%;集成电路产量1095亿块,同比增长6.0%;智能手机产量2.74亿台,同比下降1.1%。二、出口保持增长一季度,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累计实现出货值同比增长7.1%,较1-2月提高1.2个百分点。3月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出货值同比增长8.6%。据海关统计,一季度,我国出口笔记本电脑3335万台,同比增长3.2%;出口电视机2356万台,同比增长4.1%;出口集成电路761亿个,同比增长22%。三、效益稳步改善一季度,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3.79万亿元,同比增长10.6%;营业成本3.34万亿元,同比增长11.2%;实现利润总额1027亿元,同比增长3.2%;营业收入利润率为2.7%,较1-2月提高1个百分点。3月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营业收入1.46万亿元,同比增长13%。四、投资保持快速一季度,电子信息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5%,较1-2月提高0.9个百分点,比同期工业投资增速低1.5个百分点,比同期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速高4个百分点。五、区域营收略有分化一季度,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东部地区实现营业收入26911亿元,同比增长12.9%;中部地区实现营业收入6170亿元,同比增长11.1%;西部地区实现营业收入4586亿元,同比下降1.3%;东北地区实现营业收入206亿元,同比增长4.3%。(注:1.文中统计数据除注明外,其余均为国家统计局数据或据此测算。2.文中“电子信息制造业”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为同一口径。)

  2025年3月我国激光测距雷达出口1564.12万美元,同比增长39.80%

  据机经网整理海关数据显示,2025年3月,我国激光测距雷达出口金额为1564.12万美元,同比增长39.80%;出口数量为625720台,同比增长3000.85%。2025年3月我国激光测距雷达出口金额及同比增速1-3月,我国激光测距雷达累计出口金额为3755.05万美元,同比增长40.57%;累计出口数量为1495486台,同比增长1289.12%。2025年1-3月我国激光测距雷达累计出口金额及同比增速2025年3月,我国激光测距雷达出口金额排名前十位的国家/地区分别为印度、美国、日本、韩国、越南、德国、英国、中国香港、俄罗斯、丹麦,合计占我国该产品出口总额的89.31%。其中,向印度出口最多,金额为383.98万美元,占出口总额的24.55%。2025年3月我国激光测距雷达出口金额TOP10国家/地区1-3月,我国激光测距雷达出口金额排名前十的国家/地区分别为美国、印度、日本、韩国、越南、中国香港、德国、英国、澳大利亚、泰国,合计占我国该产品出口总额的87.41%。其中,向美国出口最多,金额为939.87万美元,占出口总额的25.03%。2025年1-3月我国激光测距雷达出口金额TOP10国家/地区2025年1-3月我国激光测距雷达出口金额占比TOP10国家/地区

  4月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山西省太原市召开2025年全国电子信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业会,总结近年来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成效,研判产业发展形势,部署2025年度重点工作。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熊继军、山西省副省长汤志平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怀民作主题报告。会议指出,近年来,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在41个工业大类中营业收入占比连续12年保持第一。技术创新能力持续提高,集成电路、北斗规模应用、人工智能终端、新型显示等领域取得长足进步。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我国提出并制定的电子信息制造业领域国际标准超120项,中国品牌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产业赋能作用持续显现,面向教育、金融、能源、医疗、交通等领域典型应用场景的产品和解决方案不断涌现。会议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着力促进电子信息制造业稳增长,加快电子信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进程,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要加强科学研判,准确把握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聚焦集成电路、基础电子和整机系统等领域,培育壮大一批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要谋划做好电子信息制造业“十五五”发展规划,加快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支持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着力完善行业治理体系。要加强协同联动,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奋力推动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体系化突破。要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营造可持续的安全发展环境,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会上,江苏、山东、湖北省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同志作工作交流,TCL、北京电控、山西百信等企业有关负责人作主题交流。部分省(区、市)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有关负责同志,部相关司局、部代管基金公司、有关部属单位负责同志,相关协会和重点企业代表参加会议。

  根据标准制修订计划,相关标准化技术组织已完成《智能多媒体终端适老化技术要求》等2项推荐性国家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在以上标准批准发布之前,为进一步听取社会各界意见,现予以公示,截止日期2025年4月14日。以上标准报批稿请登录中国电子工业标准化技术协会网站(“标准报批公示”栏目阅览,并反馈意见。附件:2项电子行业推荐性国家标准计划编号、名称及主要内容等一览表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2025年4月7日

  1-2月,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生产增长较快,出口持续回升,效益有所下滑,投资增速小幅回落,行业整体发展态势良好。一、生产增长较快1-2月,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6%,增速分别比同期工业、高技术制造业高4.7个和1.5个百分点。图1电子信息制造业和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1-2月,主要产品中,微型计算机设备产量4700万台,同比增长7.2%;手机产量2.17亿台,同比下降6.1%,其中智能手机产量1.62亿台,同比下降6.8%;集成电路产量767亿块,同比增长4.4%。二、出口持续回升1-2月,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累计实现出货值同比增长5.9%,较2024年提高3.7个百分点。图2电子信息制造业和工业出货值累计增速据海关统计,1-2月,我国出口笔记本电脑2223万台,同比增长16.5%;出口手机1.09亿台,同比下降11.7%;出口集成电路473亿个,同比增长20.1%。三、效益有所下滑1-2月,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2.32万亿元,同比增长9.2%;营业成本2.06万亿元,同比增长9.6%;实现利润总额387亿元,同比下降9.4%;营业收入利润率为1.67%。图3电子信息制造业营业收入、利润总额累计增速四、投资增速小幅回落1-2月,电子信息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9.6%,较2024年回落2.4个百分点,比同期工业投资增速低1.9个百分点,比同期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速高9.6个百分点。图4电子信息制造业和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五、区域略有分化1-2月,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东部地区实现营业收入16433亿元,同比增长11.1%;中部地区实现营业收入3835亿元,同比增长9%;西部地区实现营业收入2833亿元,同比下降0.1%;东北地区实现营业收入130亿元,同比增长6.6%。图5电子信息制造业分地区营业收入增长情况1-2月,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京津冀地区实现营业收入1484亿元、同比增长27.9%,营收占全国比重6.4%;长三角地区实现营业收入6608亿元、同比增长13.2%,营收占全国比重28.4%。(注:1.文中统计数据除注明外,其余均为国家统计局数据或据此测算。2.文中“电子信息制造业”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为同一口径。)

  根据《“沪苏浙皖”计量技术规范制修订实施细则》和《浙江省地方计量技术规范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经专家审定,现将长三角计量技术规范《可穿戴体温计校准规范》报批稿公开征求意见。可穿戴体温计(以下简称体温计)是一种采用可穿戴技术感知皮肤表面温度,实时监测体温的智能电子设备。主要由温度传感端和显示终端(如手机、平板、显示器)组成,其工作原理为:温度传感器贴附于人体皮肤表面,感知皮肤温度输出相应信号,经信号放大、转换等处理后以无线传输方式将测量数据实时传输至显示终端。体温计按密封程度可分为防水和不防水两种。JJF1071-2010《国家计量校准规范编写规则》、JJF1001-2011《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和JJF1059.1-2012《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共同构成支撑本规范制定工作的基础性系列规范。依据JJF1071-2010《国家计量校准规范编写规则》,本规范主要内容包括:引言、范围、引用文件、术语、概述、计量特性、校准条件、校准项目和校准方法、校准结果表达、复校时间间隔以及附录等内容。校准条件:1.环境条件。温度:(15~35)℃,相对湿度:不大于85%。周围应无影响测量的电磁干扰。当电测设备对环境条件另有要求时,应满足其使用要求。2.供电条件。校准时,体温计电量应在其能够正常工作的范围之内,供恒温和电测设备使用的电源应满足相应的使用要求。3.测量标准及其他设备。校准时,可选择表2所示的相关测量标准及主要配套设备,测量标准装置的扩展不确定度(k=2)应不超过被校体温计示值最大允许误差绝对值的1/3。校准结果表达:校准结果应在校准证书上反映,校准证书至少应包括以下信息:a)标题“校准证书”;b)实验室名称和地址;c)进行校准的地点(如果与实验室的地址不同);d)证书的唯一性标识(如编号),每页及总页数的标识;e)客户的名称和地址;f)被校对象的描述和明确标识;g)进行校准的日期,如果与校准结果的有效性和应用有关时,应说明被校对象的接收日期;h)如果与校准结果的有效性应用有关时,应对被校样品的抽样程序进行说明;i)校准所依据的技术规范的标识,包括名称及代号;j)本次校准所用测量标准的溯源性及有效性说明;k)校准环境的描述;l)示值误差、温度显示范围、分辨力的校准结果及有关扩展不确定度,以及功能性检查结果的说明;m)对校准规范的偏离的说明;n)校准证书或校准报告签发人的签名、职务或等效标识,以及签发日期;o)校准结果仅对被校对象有效的声明;p)未经实验室书面批准,不得部分复制证书的声明。复校时间间隔:由于复校时间间隔由体温计的使用情况、本身质量等诸多因素决定,因此,送校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自主决定复校时间间隔。建议体温计的复校时间间隔为一年。本规范为首次发布。本规范适用于温度显示范围覆盖(35.0~41.0)℃连续测量、数据无线传输并实时显示的可穿戴体温计的校准。

  在新时代的今天,电力作为支撑人们生活与经济发展的关键性能源,其可靠供应不仅是日常生活中照明、电器正常使用的基础保障,更是产业蓬勃发展、科技创新不断推进的核心动力。近年来,南方电网贵州铜仁德江供电局大力推进智能电网建设,积极引入先进的自动化技术与信息化手段,实现了电网智能化运行与管理的重大突破。通过安装智能电表、配电自动化终端等先进设备,对电网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测与深度分析,能够快速精准地发现并处理故障,有效缩短了停电时间。从全球市场整体来看,在全球电力需求稳定增长的背景下,各国能源体系变革加快,全球智能配用电解决方案和产品采购量随之显著增加,电力系统结构变化带来的新特性以及充电桩等应用场景的扩展也进一步带动了智能电网市场规模加速扩大。Omdia最新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智能电网市场规模已达252亿美元。其中,硬件设备(包括智能电表、后期加装通讯模块和物联网智能传感器等)占据了超过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成为智能电网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能源管理系统(EMS)平台也占据了相当大的市场份额,并预计将在未来几年保持最高的增长率。该机构预测显示,全球智能电网市场即将步入黄金发展期,未来几年将保持强劲增长态势。2025年至2030年期间,配电网侧相关产品和服务将成为市场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其中智能电表、物联网智能传感器、先进计量基础设施(AMI)以及能源管理系统(EMS)平台产品的营收复合年增长率预计将达到8.6%。作为其中数据收集、监测及交互的基础设施,智能计量市场也随之稳步增长,MarketsandMarkets发布的《SmartMeterMarketGlobalForecast》预测全球智能计量市场规模将从2023年的231.71亿美元增至2028年的363.87亿美元,复合增长率为9.5%。具体到智能电表,Frost&Sullivan发布的《GlobalSmartElectricityMeteringGrowthOpportunities》预测全球智能电表市场规模将从2022年的78.00亿美元增长至2027年的107.00亿美元,复合增长率为6.5%。智能电表受益于国内外需求的拉动,行业景气度趋势明确。在国内市场受益于替代周期及高等级电能表占比提升的双重驱动,预计未来几年有望迎来“量价齐升”的有利局面。此外,海外市场需求明确、空间广阔,发达经济体主要受益于设备更新周期及智能化需求提振,新兴市场主要以电力扩容及渗透率提高为核心驱动力。行业领先公司有望受益于国内外电表需求共振,进入收获期。对于电能表企业来说,针对新标准,加强研发,积极拓展国外市场,扩大发展空间是当务之急。

  2025年6月5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发布了《关于第二十五届中国专利奖授奖的决定》(国知发运字〔2025〕20号)。同方威视一种行李物品CT安检系统及其探测器装置发明专利荣获中国专利奖金奖。同方威视CT安检技术斩获中国专利金奖核技术应用领域唯一金奖专利一种行李物品CT安检系统及其探测器装置发明专利,作为本届中国专利金奖项目中核技术应用领域的唯一金奖专利,其诞生源于同方威视对行业痛点的深刻洞察与颠覆性创新。面对传统CT安检设备普遍存在的体积大、重量重等瓶颈,难以满足口岸对海量行包货物进行快速、精准、在线查验的迫切需求,同方威视首席科学家陈志强亲自挂帅,率领核心研发团队迎难而上,打响了一场技术攻坚战。陈志强带领研发团队突破传统思维桎梏,历经数次技术论证与实验攻关,最终在全球范围内首创性地提出并成功验证了基于超短弧源探结构的CT成像全新范式。这一革命性模式,精准锚定出入境行包货物管得住、放得开、通得快的核心查验需求,以前瞻性视野聚焦轻量化、小型化、精准化、高效化(即轻小精快)四大系统设计维度。通过系统性创新与关键技术的突破,团队成功实现了以薄壁、轻量、大孔径为标志性特征的安检CT系统最优设计,彻底重构了高性能CT安检设备的技术路径与行业标准。同方威视薄壁大孔径能谱CT系统专利成果高效转化基于该核心基础专利,同方威视成功研制薄壁大孔径能谱CT系统。相比传统安检CT,整机重量减少40%以上,占地面积减少35%以上,速度提升20%以上,是全球重量最轻、体积最小的大孔径安检能谱CT系统。该系统解决了传统CT因查验场地空间狭小、承重不足、检测速度慢而无法批量部署的难题,满足了对行包货物进行在线、高通量、精准查验的需求。该专利产品已应用于国际邮件、国际快件和跨境电商三类业务(邮快跨业务)行包货物实时验放、航空口岸行包货物实时验放两大查验场景,通过了欧盟ECAC最高级别3.1认证、国内民航认证等多项行业准入认证。同时,同方威视与清华大学、海关总署产学研用联合攻关,在CT机检装备、智能审图、通关模式等方面取得技术突破,在全球范围内率先研制成功进出境行包智能机检系统,实现了海量行包的在线实时精准监管。项目成果已在国内海关及民航全面部署,并在海外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规模化应用。该项目实现了进出境行包货物的高效监管,有力维护了边境安全,提升了通关便利,为全球跨境行包的智慧监管提供了中国方案。基于该专利的项目成果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体视学学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等多项荣誉。该成果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体视学学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知识产权成果丰硕作为全球领先的安检解决方案供应商,同方威视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和应用。截至目前,同方威视围绕核心产品在全球拥有有效授权专利4000余件,其中发明专利占90%以上,在海外50多个国家和地区获得授权专利超2000件。已荣获4项中国专利金奖、1项中国外观设计专利银奖和6项中国专利优秀奖。中国专利奖由国家知识产权局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共同主办,是中国专门对授予专利权的发明创造给予奖励的政府部门奖,专利奖评选充分展现了中国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质量导向、质量追求、质量成效。本届中国专利奖共评选中国专利金奖30项,中国专利银奖60项,中国专利优秀奖607项。

  维萨拉今天推出了新的DMP1露点和温度探头,用于监测关键工作间的环境条件。新型紧凑型DMP1具有低至-70C的露点测量能力,响应快速,非常适合干燥室。维萨拉新型DMP1探头可在苛刻的干燥工艺条件下提供精确的测量,例如,在锂离子电池生产中,湿度控制会对制造出的电池的性能产生重要影响。DMP1确保干燥室所有区域的露点条件都保持在规定水平,从而有助于保证产品质量和制造安全。DMP1可以轻松集成到生产、安全和质量监控系统中“新探头的快速响应意味着客户的控制系统能够及时快速地做出反应,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维萨拉精密仪表产品经理JuhaniLehto表示。“这意味着客户可以有效地控制干燥室露点的任何偏差,快速的反应时间意味着在电池制造过程中工作场所的安全性更高、产品质量可以保持高水平并避免生产过程中的浪费。”DMP1专为测量稳定性而设计,具有较长的校准周期,对维护的要求较低,可以承受由人为、机器或外部空气条件引起的意外湿度峰值。改进了对整个干燥室的监测和控制DMP1是模块化的维萨拉Indigo测量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具备兼容性,与连接的智能设备即插即用。例如,它可以连接到Indigo300变送器,在本地显示数据,并将测量值传输到自动化和控制系统。探头还可以连接到Indigo80手持式设备进行维护工作,可互换探头意味着停机时间可降到很短,也可简化维护工作。Lehto总结道:“过去,干燥室内露点控制受到传感器的限制,这些传感器的测量范围有限且响应速度较慢。因此,DMP1探头是一个重大进步,它解决了这些问题,便于过程管理人员更好地观察环境条件,并在条件偏离理想状态时提供更长的响应时间。”维萨拉提供测量仪器和智能化应用,我们是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探索者和行动者。我们提供可靠的测量设备和数据,助力客户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并推动能源转型,同时也致力于保障大众的安全以及提升社会福祉,让世界变得更美好。我们拥有近90 年创新和专业知识的深厚积淀,更拥有一支超过2,500 名专业人员组成的精英团队,我们尽心竭力保护地球家园。维萨拉A 股股票在纳斯达克赫尔辛基证券交易所上市。

  5月21日下午,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简称中国机械联)副会长叶定达带队赴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简称中仪协)开展机械工业“十五五”规划编制专题调研。中仪协秘书长李跃光接待调研组一行。座谈会上,李跃光介绍了行业基本情况、发展现状与趋势,面临的主要问题及仪器仪表行业“十五五”规划编制进展。与会人员围绕“十五五”期间行业发展方向、重点任务、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保障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叶定达副会长对中仪协在推动行业发展、做好规划编制等方面的工作给予肯定,并针对“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提出四点建议:一是强化时间管理,严格把握规划编制时间节点,确保各阶段任务高效推进;二是明确规划定位,充分发挥协会桥梁纽带作用,提出切实可行的举措建议,促进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相结合;三是聚焦产业发展,科学筛选“十五五”重点培育产品,着力提升国产仪器仪表在核心技术、产品性能、市场竞争力和产业规模等方面的水平;四是关注未来产业发展趋势和新兴产业模式,以技术融合创新为着力点,探索仪器仪表产业升级新路径,完善产业发展布局,助力新型工业化建设。中仪协副秘书长程红、郑朝松,办公室及规划编制工作组等有关同志参与座谈。中国机械联副秘书长佘伟珍,会员工作部、行业发展部、科技工作部、机械工业规划研究院等有关人员参加调研。(行业发展部)

  西门子宣布收购Excellicon公司,将该公司用于开发、验证及管理时序约束的软件纳入西门子EDA的产品组合。此次收购将帮助西门子提供实施和验证流程领域的创新方法,使系统级芯片(SoC)设计人员能够优化功耗、性能和面积(PPA),加快设计速度,增强功能约束和结构约束的正确性,提高生产效率,弥合当前工作流程中的关键差距。随着设计复杂度的不断提升,系统级芯片(SoC)的设计也在发生快速变革,工程师对于时序约束的管理需要贯穿整个设计流程,以满足PPA指标以及产品快速上市等要求。西门子数字化工业软件西门子EDA首席执行官MikeEllow表示:有效的时序约束管理对于SoC的成功设计至关重要。Excellicon的约束验证与管理解决方案不仅是对西门子现有EDA产品的有力补充,更可以通过与Questa、Tessent、Aprisa及PowerPro等西门子EDA产品的协同,将我们的产品组合扩展至关键的细分市场。Excellicon完善且经过市场检验的产品组合覆盖时序约束创建、编译、验证、形式验证及管理的全流程,并采用多模式方法将早期设计概念与物理实现相连接,为优化的布局及时序的分区方案提供洞察。Excellicon的时序约束验证与管理技术于西门子解决方案的集成,将进一步增强实施与验证流程。Excellicon首席执行官HimanshuBhatnagar表示:“我们非常高兴能够加入西门子,将我们在时序约束管理领域的知识与专业技术带给更广泛的西门子EDA社群。我们的合作将打造更全面的工艺覆盖,赋能客户将强大的创新成果更快地推向市场,并克服日益复杂的IC挑战。”Excellicon于2009年在美国拉古纳山成立,致力于开发数字设计与验证工作流程中的时序约束工具。此次收购预计将在几周内完成,具体交易条款未予披露。

  高稳定低噪声微波信号在时频计量、射电天文、雷达导航等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传统的电学微波合成方式在稳定性和噪声控制方面已逼近技术瓶颈,而基于光电子技术的微波合成方案为突破这一瓶颈提供了新的路径。在众多方案中,由超稳激光与光频梳构成的光分频方案表现尤为突出,该系统将应用于光钟的超稳激光通过光频梳分频至微波,可产生目前已知的稳定性最高、噪声最低的微波信号(团队成员解晓鹏助理教授是此方案的纪录保持者)。然而,现有光分频系统普遍存在体积庞大、结构复杂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其实际应用。如何构建紧凑且高鲁棒性的光分频系统,并进一步探索其噪声极限,已成为微波光子领域亟待攻克的重要课题。近5年,光子传输与通信全国重点实验室的北京大学电子学院微波光子团队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德国联邦物理技术研究院、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等团队密切合作,提出了一种基于高相干双波长激光器与电光梳的双点分频法方案,探索了该系统的噪声极限,并取得了纪录性的成果,解决了传统方案在结构复杂性方面的难题。2025年4月29日,相关研究成果以《高相干双波长激光器及其在低噪声微波产生中的应用》(“Highlycoherenttwo-colorlaseranditsapplicationforlow-noisemicrowavegeneration”)为题,在线发表于《自然通信》(NatureCommunications)。为实现双点分频法方案的噪声极限,团队采用了PDH稳频技术,将两台激光器同步至同一超稳光学法布里-珀罗(F-P)腔,使得两台激光器之间的相对稳定性远优于各自的绝对稳定性,最终实现了高相干的双波长激光器。PDH稳频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全球计量实验室,能够实现目前已知的最稳定连续激光。过去5年来,团队深入研究并有效抑制了双波长激光器系统中的各类噪声,双波长激光器的相对相位噪声达到-52dBc/Hz@1Hz,归一化至光频的分数频率不稳定性达到2.7E-17@1s,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高稳定高相干双波长激光器的基础上,团队利用4.2nm的电光梳将双波长激光器的相对稳定性下转换至微波信号的稳定性,实现高稳定微波信号合成。电光梳的使用大大简化了传统光分频系统的复杂性。由于产生微波信号的相位噪声低于所有商用相位噪声分析仪的噪底,团队研制了两套独立的系统进行拍频相位噪声表征。最终产生的25GHz微波信号的相位噪声达到-74dBc/Hz@1Hz,分数频率不稳定性达6E-14@1s,与当前时间频率计量领域最好的氢钟秒稳相当,代表着双点分频法的国际最高水平。在研究高稳定高相干双波长激光器的过程中,团队掌握了下一代光钟所需的超稳激光锁定技术。除了本工作中用于光生微波的应用外,高相干双波长激光器还被期望应用于高精度干涉仪、CPT原子钟和量子计算等领域。北京大学电子学院2020级博士研究生何必博、2022级博士研究生杨嘉川和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孟飞副研究员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解晓鹏和孟飞为共同通讯作者。参与研究工作和论文撰写的还有北京大学微波光子团队的陈章渊教授、张宸博博士,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的左娅妮副研究员、林弋戈研究员、方占军研究员,德国联邦物理技术研究院的俞佳良博士和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的杨起帆助理教授。团队的前期工作在国际光电子领域顶级会议2024年激光与电光学会议(ConferenceonLasersandElectro-Optics,CLEO)上被遴选为Post-DeadlinePaper(PDP)论文报告,在光电子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和代表性。2024年度PDP论文共31篇,其中中国大陆仅有3篇入选。上述成果得到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JQ2402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2071010,1230030120)、北京大学“仪器创制与关键技术研发”项目的支持。

  近日,电子科技大学基础与前沿研究院、量子物理与光量子信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达成深度合作,依托华为自研的MindQuantum量子模拟平台,在量子人工智能(QuantumAI)方向取得重要进展。团队首次在主流量子比特架构上,定量评估了高维互文(contextual)量子态的模拟成本,揭示了强量子互文性有助于降低量子AI算法的运行资源需求。此项研究成果以题为“Costoflocallyapproximatinghigh-dimensionalgroundstatesofcontextualquantummodels”的论文发表于中国科学院一区Top期刊《CommunicationsPhysics》上。基础与前沿研究院博士后杨恺雁、2022级硕士研究生朱彦铮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王子竹教授为通讯作者,电子科技大学基础与前沿研究院第一单位。量子互文性是区分量子与经典世界的核心特性,也是量子计算与量子机器学习实现优势的关键资源。研究团队通过构建全新的“保对称性”通用量子比特门集合,以及高效的对称性量子电路框架,模拟三维(qutrit)互文基态。结果表明,在相同的经典与量子资源投入下,具有更强互文性的高维基态反而更易通过变分量子电路逼近,进一步开拓了QuantumAI在优化和并行计算上的潜力。研究的数值模拟均在华为MindQuantum平台上实现,双方联手优化了变分量子算法的迭代流程,使其在多达14个量子比特的对称子空间中,也能高效获得收敛结果,充分发挥了MindQuantum在大规模参数化量子电路仿真、GPU/CPU协同加速方面的优势。此次合作不仅深化了对量子互文性与量子资源消耗之间复杂关系的理解,也为QuantumAI在化学模拟、优化计算、量子机器学习等前沿领域的应用指明了新方向。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裴为华研究员团队在脑机接口核心器件植入式神经微电极研发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开发出一种创新性神经透明电极技术,为神经信号的多模态高分辨采集和在体神经长期记录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电活动是以大脑为代表的神经信息系统产生、传输和处理信息的基础。检测活体生物的神经活动是脑科学研究、临床神经及精神类疾病研究和脑机接口应用研究的关键核心技术。植入式胞外神经微电极可以记录单个神经元的动作电位,具有非常高的时间分辨率;钙离子荧光成像是利用神经元放电或兴奋时,细胞内钙离子浓度会迅速上升10~100倍这一特点,通过对细胞内钙离子进行荧光标记、再利用植入式微型显微镜就可直接同时观察数百个甚至上千细胞的活动情况,具有很高的空间分辨能力。受限于荧光的寿命及其饱和浓度等条件限制,钙离子成像目前还无法快速响应神经元的时间变化。针对自由活动动物神经活动记录高空间分辨和高时间分辨难以同步实施的难题,研究团队通过独特的光电材料复合设计和柔性电极工艺,成功实现了透明电极与迷你头戴式荧光显微镜的无缝集成,集成的光电神经接口器件植入小鼠大脑后几乎不影响小鼠的自由活动,通过对单个神经元电发放和群体神经元荧光钙离子光成像的同时双模记录,实现了对神经元环路的高时间分辨和高空间分辨的同步记录,为解析神经回路动态提供了一种创新工具(图1)。相关成果以Transparent,flexiblegraphene-ITO-basedneuralmicroelectrodesforsimultaneouselectrophysiologyrecordingandcalciumimagingofintracorticalneuralactivityinfreelymovingmice为题,近日发表于《微系统与纳米工程(英文)》(Microsystems&Nanoengineering,DOI:10.21203/rs.3.rs-4948066/v1)上。半导体所裴为华研究员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深圳先进研究院毕国强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西安交大徐卓教授团队在高温压电材料和声波换能器应用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近日,西安交通大学徐卓教授团队研发的新型高温声波测井换能器已连续工作超过40小时,探头工作稳定,各项指标符合技术要求,工作频段内接收灵敏度高于设计指标13dB,这标志着该团队牵头的国家重点研发仪器专项“高温高压声波换能器”取得里程碑成果,也标志着西安交通大学在高温压电材料的应用研究取得重大进展,在超高温声波测井换能器开发及相关工艺技术方面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声波测井换能器是测井装备的关键核心部件,用于储层评价、井筒完整性评价、井旁地质构造探测等,可支撑测井服务于油气勘探开发的全生命周期。随着国家“深地深海”战略的推进,复杂油气藏作为我国油气增储上产的战略接替领域,超深层高温高压、复杂井身结构给测井装备性能稳定、工艺安全可靠以及油气精准探测和准确评价是测井技术面临的巨大挑战和更高需求。在此背景下,该团队注重“基础研究材料制备器件开发工程应用”全链条的创新,研发系列超高温声波测井换能器,解决传统声波测井换能器“下不去、测不准”难题,其技术指标可覆盖我国绝大多数超深油气井的工况需求。徐卓教授对国家“深地”战略高度敏锐,根据多年的研究积累提出采用新材料体系的创新思想;团队成员严永科教授创新材料设计与制备工艺,成功将压电材料的工作温度提升至300℃,压力耐受达到200MPa,关键性能参数超越国际主流产品。王三红研究员等人潜心研究井下极端条件下的各种影响因素,攻克多项技术工艺,保证了换能器在超宽温域环境中能保持稳定的工作性能,形成适用于不同应用场景的多种型号产品,已成功应用于我国首口超万米科探井深地塔科1井等一批重点勘探井的测井作业。此次成果是该团队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又一典范,彰显了西安交通大学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中的科技担当。该成果不仅直接服务于国家石油能源勘探重大工程,其材料体系与传感技术更可拓展应用于深海探测装备、地热开发监测等战略领域,为构建“深地探测技术体系”提供了共性关键技术支撑,彰显了高校在国家战略科技攻关中的使命担当。学校将持续支持前沿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升级,为高质量发展贡献高校力量。

  5月16日,四川2025年民用“三表”惠民守护行动暨“520世界计量日”宣传活动在成都启动。四川省市场监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高晓宇致辞,省市场监管局党组成员、省纪委监委驻省市场监管局纪检监察组组长马忠出席。活动由省市场监管局、省发改委、经信厅、住建厅、水利厅、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举办,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计量中心、省计量院承办,主题是“计量顺时代之需,应民生之盼”;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成都市水电气公用企业代表、民用“三表”生产企业代表参加;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成都长城开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出诚信计量诚信经营倡议:在生产端,计量器具生产企业把好源头关,当好诚信计量的“守护者”;在使用端,水电气公用企业落实好主体责任,当好诚信计量的“遵行者”;在监管端,各级市场监管部门承担好监管责任,当好诚信计量的“捍卫者”;在社会端,各界发挥好监督作用,当好诚信计量的“崇尚者”,共同致力于形成“生产有标准、使用有规范、监管有力度、维权有保障”的治理格局,以计量工作的发展服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活动期间,省市场监管局将组织开展民用“三表”惠民守护行动及科普、计量“云课堂”、开放计量实验室、计量服务“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等活动,进一步提升社会各界对计量的了解和认识,营造“人人关注计量、人人了解计量、人人支持计量”的良好氛围。一直以来,省市场监管局以“讲政治、强监管、促发展、保安全”的工作思路,立足发展部门、监管部门、民生部门职责定位,始终坚持法制计量,持续完善全省量传溯源体系;始终关注民生计量,切实维护市场公平秩序和消费者合法权益;始终推动科学计量,坚定促使器具管理向数据治理跨越;始终聚焦产业计量,不断攻克“测不准、测不快、测不全”技术壁垒,积极营造更加利企便民的营商环境、消费环境、安全环境,以更高标准守护市场公平、群众利益和产业安全。

  关于转发《中国建筑业协会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评选办法(2025年修订)》的通知

Copyright © 2025 星欧娱乐–星欧注册登录(平台招商服务站)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