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星欧娱乐资讯 >
不幸被马伟明说中了上百亿核航母成烂尾工程军方早给最后期限
时间:2025-06-16 19:44 点击次数:75

  马伟明,这个名字在中国的军事科技圈内可谓赫赫有名。他出生于1960年,江苏人,从小便对电气工程抱有浓厚兴趣。后来,他考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逐渐成为那里的教授。马伟明的头衔堪称荣光——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并且被誉为“中国电磁弹射之父”。这份殊荣的背后,正是他主导了中国航母电磁弹射系统的研发。通过这一技术突破,中国海军顺利从传统的蒸汽弹射跃入了电磁时代,技术水平也与美国处于同一竞争水平。

  然而,马伟明的才能不仅仅局限于技术层面,他还有着超凡的洞察力。早在几年前,他就已留意到美国福特级核动力航母项目的种种问题,并直言其前景不明。他公开表示,美国人急于求成,试图将大量未成熟的技术拼凑到同一艘船上——无论是电磁弹射系统、先进的拦阻装置,还是自动化设计,都未经过足够的验证。他甚至使用了一个非常中国化的词汇,预言该项目最终将“烂尾”。

  回望今天,马伟明的预见仿佛是天眼开窍。福特级航母,耗资上百亿美元的庞然大物,果然深陷泥潭,成为美国海军挥之不去的“心病”。

  要理解福特级航母的困境,首先得了解它的背景。美国海军的航母舰队一直以来是全球海军霸主的象征。自上世纪70年代起,尼米兹级航母承担了美国大部分的海上战力,每艘航母可以搭载90架飞机,凭借核动力,能连续20多年无需加油,这使得美国在全球的军事存在无处不在。

  然而,进入21世纪,尼米兹级开始显得有些力不从心。2000年左右,美国海军启动了名为CVN-21的航母发展计划,后来这一计划改名为福特级,目标是建造一批更先进、更高效的航母。这些航母不仅要继承尼米兹级的优点,还要在多个领域进行技术突破。例如,电磁弹射系统(EMALS)替代了传统的蒸汽弹射,提升了飞机发射的效率和安全性;此外,福特级还配备了先进的拦阻装置(AAG),可以更稳妥地帮助飞机着舰;在人员配置方面,计划通过自动化减少1200名船员,从而降低运营成本。

  这个雄心勃勃的计划的第一艘航母以第38任美国总统杰拉尔德·福特命名,名为“杰拉尔德·R·福特”号(CVN-78),并计划建造9艘,到2058年全面替代尼米兹级航母。美国人相信,这艘航母一经服役,将令世界其他国家望尘莫及。

  福特级航母的建造历程从2005年开始,当年美国海军与诺斯罗普·格鲁曼(后更名为亨廷顿英格尔斯工业)签订了建造合同,正式开启了航母的建造工作。2009年,福特号的龙骨在弗吉尼亚州纽波特纽斯的造船厂铺下,现场气氛热烈,众多重要人物也亲临现场。接下来的四年里,造船厂里焊花四溅,工人们忙得脚不沾地。2013年10月,福特号下水,随即进入了艰难的调试阶段。

  然而,这仅仅是个开始。虽然建造相对顺利,但新技术的调试却颇为困难。电磁弹射系统需要经过大量测试,以确保它能顺利发射各种飞机,从轻型无人机到重型战斗机;拦阻装置也需要经过严格验证,以确保飞机能够安全着陆;此外,还有11个电磁武器升降梯需要确保能迅速高效地将弹药运送到甲板上。随着越来越多新技术的加入,挑战与风险也逐渐浮现。

  福特号原计划在2015年交付,但实际拖延至2017年7月22日才勉强服役。尽管美国海军高调宣布,福特号的服役标志着美国海军进入新时代,但业内人士都知道,这艘航母还远未成熟,许多关键系统仍在不断测试和调整中,基本的作战能力甚至未能完全具备。

  福特级的成本也令人咋舌。最初的预算是105亿美元,但最终交付时,福特号的成本已经飙升至128亿美元,再加上研发费和后期调整费用,总支出超过17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上千亿元。而后续的几艘航母,虽然相对便宜一些,但每艘的造价依旧在百亿美元左右。

  这种巨额的投入是否值得?美国政府问责办公室(GAO)早就对这种预算膨胀表示不满,几次报告中均对海军低估技术风险、将造船与研发捆绑进行表示批评。尽管如此,美国海军仍坚持认为这是未来的投资,必须为之付出。但显然,这份“未来”的兑现过程依旧遥遥无期。

  福特级航母的麻烦,根本原因在于技术过于超前,步伐过于急功近利。具体来说,电磁弹射系统是福特级的核心亮点,旨在用电磁力代替传统的蒸汽弹射,带来更精确的发射速度和更小的飞机损伤。然而,现实中,这一系统的稳定性远未达标。2014年的测试显示,每发射240次就出现一次故障,而系统要求的合格标准是每发射4166次没有故障。尽管2017年之后情况有所好转,但仍然不稳定。多次海上测试时,电磁弹射系统直接卡壳,导致飞机无法顺利发射,场面尴尬无比。

  拦阻装置AAG采用水涡轮吸能技术,理论上比传统的液压系统更加先进。但在2016年的测试中,水涡轮却出现了过度磨损的问题,最终不得不重新设计,导致所有飞机型号的认证延期。

  最初被视为亮点的电磁武器升降梯,虽然有11个设计,但服役时只有两个能够投入使用。硬件和软件的问题需要反复调整,直到2021年才最终完成,远远超过了预定的时间表。

  福特级原本计划配备双波段雷达(X波段和S波段),以便获得更广阔的探测视野。然而,预算问题使得后续的航母不得不取消了X波段雷达的配备,导致探测能力下降。

  除了单个零部件的问题,福特级航母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将所有系统连成一体。电力分配、数据网络和指挥系统需要无缝对接,难度堪比拼装一个高度复杂的机器人,而这些新技术的组合也使得问题层出不穷,结果是修修补补,东边修完了西边坏,海军工程师忙得焦头烂额。

  福特号在服役时几乎成了一个“半成品”,船员们必须现学现用,新的软件不停更新,硬件不断修理,简直是边用边改。

  到2022年,福特号虽然进行了几次演习和港口访问,表面上看似光鲜亮丽,但实际上,许多问题依旧没有得到解决,特别是电磁弹射和拦阻装置的可靠性仍然存疑,距离真正投入实战的要求还差得很远。

  第二艘航母“约翰·F·肯尼迪”号原本计划于2024年交付,但到2023年时,交付时间又被推迟到2025年。到2024年4月,福特号还在海上试航,能否按时服役依然没有定论。海军表示,已经吸取了福特号的教训,但这话听多了,反而让人心里打鼓。

  第三艘“企业”号(CVN-80)已经在2022年开始铺设龙骨,计划于2025年下水,但看目前的进展,恐怕准时下水也成了一个难题。而第四艘航母“多里斯·米勒”号(CVN-81)计划在2026年开工,其余六艘则仍在规划阶段。

Copyright © 2025 星欧娱乐–星欧注册登录(平台招商服务站)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